文字的规范与中医药传承
许敬生 河南中医学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记录和传播历史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应当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自甲骨文以来,汉字几种主要形体的演变和定形基本上都是在中原形成的。
甲骨文、篆、隶、楷书的产生、通行与中原关系密切
河南安阳小屯是甲骨文的圣地,它是商朝第20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安阳小屯一带)至纣王亡国这段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已记载有20多种疾病,这是最早的中医文献。目前,正在安阳小屯一带建筑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一项泽被万代的伟大工程。
篆书是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通行的字体。它的特点是每笔都要引长书写,所以叫“篆书”。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大篆的笔画较繁复,通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小篆是秦朝李斯(他是河南上蔡县人)受秦始皇之命取大篆整理简化而成的,也称“秦篆”,是当时秦王朝全国统一的文字形体。李斯的小篆统一了天下的文字,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才能得到迅速准确和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大约产生于秦代。它把篆书的圆曲线条改为方折笔划,使汉字进一步符号化。到了汉代,隶书渐渐通行起来。隶书的产生,标志着今文字的起始,使汉字的形体演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蔡邕就是书写隶书的圣手和大师。而蔡邕是河南杞县人。
楷书约萌芽于西汉,到东汉末年渐趋成熟。三国时代的钟繇是第一个著名的楷书书法家。他是河南长葛县人,他的家乡在三国时魏国的国都许昌附近,今仍属许昌市管辖。楷书笔划平直,结构方正。自魏晋以来,楷书便成了应用汉字最主要的形体,也是我们书写汉字的规范形体。
宋体字是在开封创立的。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中原人
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字的确立、规范和普及,再加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药也因此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大约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人。《说文》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结构,将全书所收的9353个字,“据形系联”,分为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和汉以前的古训古音,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先秦古籍和古文字学的典籍,也是学习医古文的重要工具。
《说文》虽然不是医学著作,但是它对中医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说文》共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1163个(即异体字),经初步统计,其中与医药学直接相关的文字将近1300个,如果去掉重文1163个,实际将近占全书收字的六分之一。
其大体分布是:生理方面的有674字,病理方面的有427字,药物方面的有150字,经络及针灸方面的有42字。其中表示病名的有359字,仅“疒”字旁的字就有102个。全书保存了丰富而系统的医药文字资料。
众所周知,两汉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而成书于东汉后期的《说文》一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那个时期辉煌的医学成就。对今人研究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汉字从形成、确立到规范,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是在中原完成的,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充分显示了中原古代文化对华夏文明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