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红毛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草

【 拼音注音 】
Hónɡ Máo Cǎo
【 别名 】

竹叶草、百日晒、肉草、七日一枝花、鸭舌头、小号鸡舌癀、细竹壳菜、血见愁[广西]

【 来源 】

鸭跖草科水竹草属植物裸花水竹草Murdannia nudiflora (L.) Brenan[Aneilema malabaricum (L.) Merr.; A. nudiflorum (L.)Wall. non R. Brown]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 性味 】

淡,凉。

【 功能主治 】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咳血,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肠炎。外用治疮疖红肿。

【 用法用量 】

0.5~1两。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患处。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毛草

【 拼音注音 】
Hónɡ Máo Cǎo
【 别名 】

地韭菜(《天宝本草》),天芒针(《福州草药》),地蓝花、鸭舌头(《四川中药志》),地潭花、山海带(《重庆草药》)。

【 出处 】

《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为鸭跖草科植物裸花水竹叶全草。夏季采收,晒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潮湿的沟边及荒地。分布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为多年生草本。须根发达。茎丛生,横卧,肉质,节处生不定根,节部明显,节间微带紫色,分枝多。叶互生,略肉质;线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厘米左右,上面深绿色,下面两侧有时具紫色斑点,全缘,边缘紫红色;具叶鞘,抱茎节,鲜紫红色,边缘有刚毛。为总状形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顶端叶腋,花直径1.2厘米;花萼3,长卵形,先端略尖,绿色;花瓣3,倒卵圆形,较萼片长1/3,蓝紫色;雄蕊6,其中2枚发育,花药黑色,1枚仅有花丝,3枚退化,其花丝略短,顶部成扁平的小蝶形花药,黄色,所有花丝均有蓝紫色长毛;子房3室,每室2个胚珠。果实每室有种子2粒。花期8~9月。

【 性味 】

①《天宝本草》:"性温。"

②《四川中药志》:"味甘淡,性平,无毒。"

【 功能主治 】

清肺热,消肿毒。治肺热咳嗽吐血,乳痈,肿毒。

①《天宝本草》:"化痰清火,止血。能清三焦火,去瘀生新。"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止咳。治吐血。"

③《四川中药志》:"清肺热,行血,消肿毒。治咳嗽吐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钱。外用:捣敷。

【 复方 】

治乳痈红肿:红毛草、野菊花叶、水苋菜、芙蓉叶、马蹄草。共捣绒包敷患处。(《四川中药志》)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毛草

【 拼音注音 】
Hónɡ Máo Cǎo
【 别名 】

地韭菜、天芒针、地蓝花、鸭舌头、地潭花、山海带、红茅草、竹叶草、百日晒、肉草、七月一枝花、小号鸡舌癀、细竹壳菜、血见愁、红竹壳菜、细竹田、鸡舌草

【 英文名 】
Herb of Nakedflower Murdannia
【 出处 】

出自《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裸花水竹叶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rdannia malabaricum (L.) Bruckn.[Commelina nudiflora L.;Aneilema malabaricum(L.)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溪边、水边和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 原形态 】

裸花水竹叶,为多年生草本。高5-30cm。须根发达。茎丛生,横卧,肉质,节处生不定根,节间明显,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10cm,宽约1cm,先端渐尖,基部成鞘抱茎,上面深绿色,下面有时有紫色斑点。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状;总苞片条形至披针形,比叶短;苞片早落;花梗细,长约4mm;萼片3,长圆形,长约4mm,子室,每室有2颗种子。种子褐色,表面疏生大的窝孔。花期8-9月,果期8-11月。

【 归经 】

肺;胃经

【 性味 】

甘;淡;凉

【 功能主治 】

清肺热;凉血解毒。主肺热咳嗽;咳血;吐血;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疮痈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绞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各家论述 】

1.《天宝本草》:化痰清火,止血。能清三焦火,去瘀生新。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止咳。治吐血。

3.《四川中药志》:清肺热,行血,消肿毒。治咳嗽吐血。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