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须防汞中毒
鱼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以往的研究表明,进食含ω-3脂肪酸的鱼,对健康人和心血管病人均有益处。但也不能因此就放开肚皮不加选择地大吃特吃,因为某些鱼的汞(甲基汞)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害。
鱼含汞高是由于“生物浓集”作用所致。预防医学的观点是,自然界中的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而生物有在环境中浓集某种物质的能力,即当某种污染物在传递过程中,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递增,称为“生物浓集”。例如当海水中汞浓度为0.00015ppm(若1升水溶液中含1毫克的某物质,则其浓度相当于1ppm)时,海水中浮游生物吸收了汞,其体内汞浓度可达到0.001~0.002ppm;小鱼吃了含汞的浮游生物,汞在小鱼体内浓集,浓度可达到0.2~0.5ppm;然后大鱼吃小鱼,大鱼体内又进一步浓集汞,浓度可达到0.1~5ppm。这样,大鱼体内汞浓度可比海水中汞浓度高600~300000倍。人们如果长期吃这种被汞污染的鱼,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芬兰库奥皮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萨洛宁教授曾经在美国心脏学会亚太科学论坛上指出:头发汞浓度最高的芬兰男人,其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也最高。因为头发汞含量可以反映出人体内汞含量。进食被汞污染的鱼,可导致汞在体内蓄积。萨洛宁在研究中共选取了2005名42~60岁无心脏病史的男性居民,根据他们头发汞含量分成4组,并随访12年。研究结果显示:头发汞含量最高的一组人,动脉内壁增厚速度(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比头发汞含量低者快30%,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70%,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增加60%;平均每天吃鱼30克以上者的头发汞含量比平均每天吃鱼少于30克者高56%,而前者往往吃较多的肉食鱼(以吃肉食为主的鱼)。
以往众多的研究证实:汞可促进动脉内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可干扰微量元素硒的抗氧化作用。当然,心血管病的发生除了与汞的蓄积有关外,还与年龄、性别、民族、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和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
以上发现提醒我们:应该避免吃那些含汞量较高的、大条的肉食鱼,尤其应该避免吃从汞含量较高的水域中捕捉到的鱼,并且尽可能使进食的鱼类多样化。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吃从不同水域中捕捉到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