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新修本草》引用本草文献考略

摘要:《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内容涉及本草、医书、方书、字书及经书、史书、农书、诗赋等。今就其引用的本草文献考述如下。

《名医别录》

《新修本草》在石灰、地肤子、防风、石龙刍、络石、天名精、旋花、石龙芮、恶实、垣衣、艾叶、苎根、女青、牡荆实、槐实、梓白皮、人乳汁、牛角、白马茎、牡狗阴茎、虎骨、豚卵、獭肝、骛肪、雁肪、雀卵、燕屎、蠡鱼、鳝鱼、露蜂房、蚱蝉、白僵蚕、蜚蠊、虾蟆、蜘蛛、白颈蚯蚓、蜣螂、田中螺汁、大枣、藕实、梅实、柿、白瓜子、芥、荏子、芸薹、赤小豆、姑活等48药下引有《名医别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名医别录》三卷,陶氏撰”,此“陶氏”未确指何人,撰有编集之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亦皆著录“《名医别录》三卷”,然未提撰作者。至郑樵《通志·校雠略》云:“《名医别录》虽亡,陶隐居已收入《本草》”,《通志·艺文略》谓“《名医别录》三卷,陶隐居集”,明确指出《名医别录》为陶弘景编集。《隋书》谓“陶氏撰”,《通志》谓“陶隐居集”,皆指陶氏或陶弘景为《名医别录》的编定者。

陶弘景并非《名医别录》原作者。《本草经集注》序录陶云其《本草经集注》是“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而成的。又《本草经集注》中每对《名医别录》所记提出不同意见,且《名医别录》所出地名无一南北朝时始设的地名[1],《名医别录》所出药,陶弘景已多有不识,而在《本草经集注》中专设“有名无实”一类,皆可证明陶弘景非《名医别录》原作者。

《名医别录》早期并非单独成书,而是“附经为说”,直接插记在《神农本草经》中的。正是因为《神农本草经》的早期版本中,有各名医在其中插记的个人用药经验及其他资料,所以陶弘景才会怀疑《神农本草经》所出郡县皆“仲景、元化等所记”。陶氏又说《神农本草经》“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这种版本混乱亦当因各名医对《神农本草经》整理改造所致。

《新唐书·于志宁列传》有高宗与于志宁关于本草的一节对答:“帝曰:‘本草尚矣。今复修之,何所异邪?’对曰:‘昔陶弘景以《神农经》合杂家别录注之。江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纰缪。四百余物今考正之;又增后世所用百余物,此以为异。’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气,而黄帝以前文字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仲景、元化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从这段对话分析,其有关《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的看法均来自《本草经集注》序录中陶弘景所言,疑于志宁并未见过插记有《别录》内容的《神农本草经》传本。由于《隋书·经籍志》已有《名医别录》3卷本,是已有将《名医别录》集出单行。据尚志钧[2]先生考证,《新修本草》中所录之《别录》,其体例与《本草经集注》同而与《太平御览》所引不同,说明《新修本草》所录《别录》当系来自陶弘景整理本,而非源自诸名医传录的《神农本草经》,亦说明陶弘景在完成《本草经集注》后,又曾将《名医别录》集出单成一书。如此则《隋书·经籍志》所录“《名医别录》三卷陶氏撰”应即指陶弘景所集的《名医别录》。《名医别录》现有尚志钧辑本。

《李当之本草》

《新修本草》在女萎、茯苓、棘刺、梓白皮、鲍鱼、伏翼、天鼠屎、覆盆子等8药下引有《李当之本草》,或作《李氏本草》、“李云”,亦有讹作“季氏本草”者。

李当之,或作李之,《蜀本草》谓:“华佗弟子。修神农旧经,而世少行用。”由于《吴普本草》中引有“李氏”,因此《李当之本草》应早于《吴普本草》。陶弘景说《神农本草经》曾有李当之整理损益本。《隋书·经籍志》载:“梁有……李当之本草经一卷……亡”,又云“梁有……李当之药录六卷……亡”,是唐人作《隋书·经籍志》时未见《李氏本草》。但此书在唐时尚存,因《旧唐书·经籍志》载“《李氏本草》三卷”,而《旧唐书》所载源自《古今书录》,乃开元时实存书之著录,故《李当之本草》或《李氏本草》唐时仍有存留。

《李当之本草》若据陶氏所说,其书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或据《蜀本草》所说,系“修神农旧经”,体例中应有《神农本草经》旧文。《新修本草》梓白皮条下,即有引《李当之本草》之异文出注的。马继兴先生据《李当之药录》中亦有《神农本草经》文字这一特征,判断《李当之本草》与《李当之药录》为同书的不同传本。又据马氏[3]考证,《李当之本草》今有遗文131条存世,可参。

《药录》

《新修本草》在远志条下引有《药录》。针对陶氏疑“相制使药”中“齐蛤”为“百合”,并云药名无齐蛤,《新修本草》谓:“《药录》下卷有齐蛤,即齐蛤原有,不得言无。陶云恐是百合,非也。”马继兴先生认为此处《药录》即《李当之药录》,恐非。因据《隋书·经籍志》,《李当之药录》为六卷本,此处言“《药录》下卷”,即使此《药录》为二卷或三卷本,应非《李当之药录》。而即便《李当之本草》与《李当之药录》祖本或一书,但在流传中已成两书,三卷本的是《李当之本草》,也不称为《药录》。

《隋书·经籍志》载有“《桐君药录》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有“《桐君药录》三卷,桐君撰”,是唐时仍有《桐君药录》传世,疑《新修本草》所引三卷本《药录》即《桐君药录》。《本草经集注》序录有云:“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神农本草经》)花叶形色”,而在《本草经集注》正文中如天门冬、续断、苦菜等条下皆引作《桐君药录》,且内容亦系论述药物的花叶形色,故《桐君采药录》当即《桐君药录》。《证类本草》所录之《本草经集注》占斯条下陶注又作《桐君录》(苦菜条下《证类本草》之陶注也作《桐君录》,但日写本作《桐君药录》。《神农本草经》之苦菜陶弘景疑是茗)。《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有:“《桐君录》曰: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以此节引文与《本草经集注》苦菜条下陶注比较,可知《太平御览》所引实为陶注。《吴普本草》佚文中引有“桐君”40余处,多为药性,其后的形态文字是否有源自“桐君”者尚不知。

《药对》

《新修本草》在王孙、蒴翟、陟厘3药下引有《药对》。《本草经集注》序录云:“《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并在序录之末载有《药对》5条。陶弘景之《药总诀》序又提及有“雷公”、“桐君”二家《药对》。《旧唐书·经籍志》载“《雷公药对》二卷”,表明唐时所存《药对》为《雷公药对》。《新唐书·艺文志》则载“徐之才《雷公药对》二卷”,《嘉本草》“补注所引书传”有云:“《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凡二卷。旧本草多引以为据。其言治病用药最详。”《嘉本草》所载当与《新唐书》所载为一书。李时珍认为徐之才《雷公药对》是徐之才在古本《雷公药对》基础上增饰成书的。

《新修本草》所引《药对》主要是为论证药名,其在蒴翟条下云“《药对》及古方无蒴翟,惟言陆英也”。但掌禹锡所引徐之才《药对》有蒴翟(见温疟通用药),可知《新修本草》所引必非徐之才《雷公药对》。但《新修本草》所引有可能是古本《雷公药对》,即《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雷公药对》。《吴普本草》中有80余药引有“雷公云”,或是古本《雷公药对》佚文。

《徐仪药图》

《新修本草》在积雪草条下引有《徐仪药图》,谓积雪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徐仪药图》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无著录。徐仪不知何许人,《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徐仪,隋开皇九年隐居于钱唐。苏颂《本草图经》引《天宝单行方》谓连钱草“江东吴越丹阳郡极多”,钱唐属吴越之地,不知《陈书》所载隐居钱唐之徐仪与《徐仪药图》有无关联,待考。

甄立言《本草音义》

《新修本草》在天雄、发皮条下引有甄立言《本草音义》,内容是讨论字形的。《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本草音义》七卷,甄立言撰”。则该书作于隋时。《旧唐书》有甄立言传,谓甄立言为甄权之弟,除《本草音义》外,还撰有《古今录验方》50卷。

《食经》

《新修本草》在米条下引有《食经》,论作米当用稻为之。此《食经》不知何人所作。《隋书·经籍志》不仅转载了《七录》所录的诸《食经》,还载有“《崔氏食经》四卷”、“《食经》十四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有“《食经》九卷,崔浩撰”、“又(《食经》)十卷”、“又四卷,竺暄撰”、“《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诸葛颍撰”、“《食经》三卷,卢仁宗撰”;《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与《旧唐书》同。《医心方》在米条下录有《崔禹(锡)食经》,是《崔禹食经》有论及米者,不知《新修本草》所引是否出于《崔禹锡食经》。丹波元胤《医籍考》认为《崔禹锡食经》即《隋书·经籍志》所载之《崔氏食经》,高文铸[4]先生续有考证,认为《崔禹锡食经》成书于六朝,可参。《医心方》引有《崔禹锡食经》100余条。

除本草文献外,《新修本草》还引有《甲乙经》(铁落)、《范东阳(汪)方》(陟厘)、《小品方》(王孙、陟厘、堇汁)、《万毕方》(堇汁)、《类聚方》(牡荆实)、《千金方》(乌芋)、《诗经》(菖蒲、苦菜)、《左传》(熊脂)、《国语》(天雄)、《穆天子传》(稷米)、《吕氏春秋》(橘柚、稷米)、《山海经》(蛞蝓)、《尔雅》(茈胡等30药)、《礼记》及郑玄注(蠡实、雁肪、麻、稷米)、汜胜之《种植书》(稻米、稷米)、《汉书》(序例、胡桐泪、牡荆实)、《说文》、《通俗文》(蠡实)、《广雅》(白瓜子)、陆机《草木疏》(萝摩子、荚、吴茱萸)、《蜀都赋》(酱)、《博物志》(钩吻)、王子年《拾遗记》(陟厘)、梁《七录》(序例)、《颜氏家训》(苦菜)。

参考文献

[1]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4.

[2]尚志钧.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8.

[3]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09.

[4]高文铸.《医心方》校点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45.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南京,210029) 王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