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研方法并非完全适合中医
名医经验一直是中医继承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始终在下大力气整理研究,但是真正完整传承下来并用于临床的名医经验则不多。其实,客观地分析一下,不是我们主观努力不够,根本原因是中医本身的特点给名医经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难题。文字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继承,而经验的东西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完整的还原,难度就大了。中医是一门应用学科,继承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在临床中发扬光大,如果只是局限在文字上的传承,而不能还原到实践中去,继承的意义就不大了。中医哪些特点影响了名医经验在实践中的传承呢?概括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确定因素多 客观化、标准化程度低
作为名医经验,主要表现为独到的辨证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思路还是方法,其形成都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的,即根据人体外在“象”的变化来确定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而作为中医的“证候”,完全是由感性认识即望闻问切得来,可以说“证候”是医者主观认识与患者客观表现相结合的产物。既然证候掺杂了较多的主观东西,就一定带有不确定性。就脉象而言,不同的人可以切出多种不同的脉象。进而说明,不同的人对证候的认识也不会完全一样。一组证候,它所要反映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这样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产生更多的不一致。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它不像西医诊病,多数疾病都有它诊断上的“金指标”,可以“但见一症便是”。另外,中医对疾病的观察是动态的,所以“证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可以说“瞬息万变”,这又增加了它的不确定性。还有,中医“证候”的描述大多采用的是一些形象化语言,缺少量化、客观化表达,必然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又因为中医概念内涵的丰富性而非单质性和非惟一性,也给内容的表达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感性认识为主、证候金指标的缺乏、证候的瞬息万变、证候描述的形象化和概念内涵的非单质性等原因,导致了名医经验传授上客观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给传承造成较大难度。中医常说“师古而不泥古”,这不仅是倡导后人学习前人经验要灵活变通,也反映了中医的东西变数太多,没有一对一的标准,贵在临证体会发挥。俗语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其中也反映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名医经验的传承,基本上就是个思维方法的学习,具体的治疗方法是较难在学习者身上得到还原的,还要靠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去体会、探求。这也许是中医名医成长慢的原因之一。
二、个别真理多 一般性真理少
许多名医经验多是从他们的临床验案中整理出来的,而这些验案大多是个案,很少是由众多个案中归纳出来的。个案反映的正确思路与有效方法只是个别真理,它只能说明在这一个案例上有效,能否运用到其他病人身上,还需要大量临床实践的进一步证实。只有由个别真理上升为一般真理,经验才具有临床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中医的辨证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体质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一个人身上的经验很难在不同人身上得到效验,再加上时空的变化,可谓“古方今病不相能”。湖南名医刘炳凡在师从柳四公学医时,老师曾有一训:“一证一得”,意思就是说,临床没有完全相同的证,每一证都有自己的治疗规律,临证都有不同的收获。
通过对验案的整理和研究来传承名医经验,不仅需要一个认识过程,还需要一个再实践的验证过程。只有将个别真理转化为一般真理,才具有真正的临床价值。这种验证需要大样本说明,所以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也是中医继承性研究成效来得慢的原因之一。
三、感悟的内容多 可操作性技术含量少
陈修园说:“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柯琴也说:“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底版。”这两位大师所言,道出中医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更多的是需要“感悟”,通过感悟而求得真谛。就自然科学而言,这应该说是中医学习独有的特点。中医学的深奥之处,就在于它蕴藏着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想真正走进中医之堂,就要结合书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悟,去把“言传”之外的东西一一捕捉。有鉴于此,名医经验的传承需要体悟的东西会更多。因为这些经验多来自个案,属于个别,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需要继承者不仅仅对书本的东西进行文字整理研究,更多的是要对文字以外的东西去感悟,结合临床实践去体会。在这里,没有演绎逻辑方法的用武之地,可操作性技术也不多,运用得更多的是形象化思维。中医的这一特点,为名医经验的传承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四、名医亲撰的东西少 后人整理东西多
现代一些名医的经验,大多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从现在出版的一些书籍和期刊刊登的一些文章不难看出这一点。由于他人整理,就难免在经验中掺杂他人的认识和发挥。这些后人发挥的东西,有的可能是对名医经验认识的深入,会对别人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但有的则可能是南辕北辙,给传承造成错误的引导。
特别是对名医医案的整理,其中有两个环节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名医的辨证思路和组方思路。后人学习名医经验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得到学习和收获。而这两个环节恰恰是整理者主观发挥最多的地方。因为这两个环节的内容在名医的原始医案中是没有的,它的形成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名医后来口授学生整理,一是全由整理者根据医案揣摩体会发挥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形成的经验,有一些东西就不能原样照搬了,还需要重新对医案进行分析和认识。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在中医名医经验的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今年4月,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行了名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并将此课题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最近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启动了“名医传承研究工程”,该工程为学术名家专门设立了“名师研究室”和“名师工作室”。从其“工程”的组织上不难看出,中医名医经验的传承确确实实有自己的特点,有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复杂的问题和难点。客观地面对名医传承中的问题,探索解决传承难题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提高名医传承的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