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永恒的巴旦杏仁--中医断想兼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

黄一九君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医生,他策划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凡一十四卷,一千四百万言,为古籍整理一大业绩。其“方剂卷”中收有清道光中善化人鲍相?“校雠不倦,寝食与俱,二十年于兹”所成的《验方新编》,开卷如见故人,引起我不少的回忆和联想。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正值八年抗战,我是在湘北山区的故乡度过的,那里本来闭塞,加之内战外战连年,兵凶战危之地,新文化图书很少输入。八年之中,老家旧存的一些木刻本线装书,成了我唯一的课外读物。其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史记菁华录》、《唐宋诗醇》,《毛诗草木虫鱼疏》、《阅微堂五种》以外,就要算《验方新编》。《验方新编》并不在老家藏书之列,而是一部家用卫生保健的“小百科”。我因喜看有关动植物和人事的记载,故其中所述各种病症和药物,很引起我的兴趣,被虎咬伤可用猪肉切成薄片敷贴,青皮橘子百枚九蒸九晒能止气痛,还有“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的歌谣等等,我至今都还记得。被虎咬伤的机会难得,青橘子九蒸九晒的实验亦颇难做,但我11岁时有次久咳不止,却确实是“验方”治好的。那次咳嗽的原因,据说不是受了寒,而是“风火”。老家的长辈们便照《新编》指示,买(?)来一种迥异寻常的大颗粒杏仁,在“擂钵”中研磨成粉屑状,加冰糖放入盖碗,用沸水冲了叫我候水温时喝下。小孩子本怕吃药,这一味“单方”却既好吃又好闻,我喝得不亦乐乎。喝了几天,咳嗽便痊愈,又可以放开喉咙大喊大叫了。日本投降后出外上高中,从此不再回乡,课外书一变而为《契诃夫小说集》、《人和山》、《方生未死之间》……《验方新编》的印象便逐渐模糊。很快我又染上了左倾幼稚病,一心要把“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听到骂中医“全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只觉得痛快,不过对于杏仁能治咳嗽这一点,却仍然深信不疑。只可惜商店公私合营以后,市面上便难见到那种杏仁,直到“改革开放”它才重新露面,人称“美国杏仁”。其实在《本草纲目》里,那种杏仁名为巴旦杏仁。李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西人以充方物,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查“巴旦”乃波斯文badam的言译,这是它原产西亚的证据,但既成《本草纲目》中的一味,则其归化历史亦已悠久,早是“西裔华人”矣。由此可知,中医中药也不是在和外界绝缘的状态中存在的,也实行过“拿来主义”。年岁稍长,又读了几本讲世界文明史的书,我才知道古时中国医药并不比希腊罗马落后,遑论阿拉伯印第安。又知道在哈维、巴斯德以前,世界各地都是靠传统医药治病救人,维持人种的生生不息。几百年前英国的安妮女王,一生诞育十七胎,竟夭折了十六个,即足以作为当时英国医药卫生总体水平并不超过中国之明证。咱们汉族人的生存环境,似乎并不比别人优越多少(当然不能只和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和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比),但历经几千年的病疫灾荒战乱,却能不衰不灭,不曾接受同化,也不曾整体逃亡,根本原因就是繁殖力强,耐受力强,人口总量大(这当然和医药有直接的关系),卒至成为古文明中种族绵延至今的唯一,成为当今全世界按人数多少排行的老大。追究其原因,以“尝药辨性为人皇”的神农氏为象征的中医中药,实在是最大的功臣。不能不承认,和所有其他民族的传统医药一样,历史特别悠久的中医中药,也有它不科学的地方,更有它尚待进行科学整理或者需要作出科学诠释的地方。举例来说,万一像上海某司机那样,在野生动物园被虎咬了,而能侥幸不死的话,当然还是急送创伤外科,不必切了猪肉来贴。但这并不会改变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作出伟大贡献的事实,也不会改变中医中药还在为全民卫生保健继续作出贡献的事实。巴旦杏仁的功效,我认为是永恒的。《本草纲目》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及其制品达千二百种,其余部分也都是自然界生成的东西,非人工合成物。有蔑视中医的人说:“草茎树皮,何能治病。”我则以为这正是中医中药的优势。有种治食道反流的新出西药,其价甚昂,我遵医嘱服之,似有疗效;而忽获知美国药物及食品局公告,谓此药服后使人心动过速,可以导致严重的心脏病,已下令制药厂限期停产,不禁大惊,连忙停服。似这类有机化学产品,问世时间大多数不长,它们或者会有的危害性,在中国人吃过千百年的“草茎树皮”中是绝对不会有的,即使是乌头附子,也早已“遵古炮制”,去毒存性了。听说中药正在大量出口,发达国家用作原料,精制成药,有不少又返销到中国来,要卖得比我们的中成药贵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看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中药,确实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现代化,并进一步使本身现代化的问题。中医典籍的刊行,应是为这件大事提供资料的准备,故有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医药各具特色,所以地方医药古籍的发掘整理尤当注意。黄一九君有见及此,我很佩服。他策划编成的这套书,即使只为了《验方新编》,我也愿将其放入容量有限的书架。黄一九君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医生,他策划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凡一十四卷,一千四百万言,为古籍整理一大业绩。其“方剂卷”中收有清道光中善化人鲍相?“校雠不倦,寝食与俱,二十年于兹”所成的《验方新编》,开卷如见故人,引起我不少的回忆和联想。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正值八年抗战,我是在湘北山区的故乡度过的,那里本来闭塞,加之内战外战连年,兵凶战危之地,新文化图书很少输入。八年之中,老家旧存的一些木刻本线装书,成了我唯一的课外读物。其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史记菁华录》、《唐宋诗醇》,《毛诗草木虫鱼疏》、《阅微堂五种》以外,就要算《验方新编》。《验方新编》并不在老家藏书之列,而是一部家用卫生保健的“小百科”。我因喜看有关动植物和人事的记载,故其中所述各种病症和药物,很引起我的兴趣,被虎咬伤可用猪肉切成薄片敷贴,青皮橘子百枚九蒸九晒能止气痛,还有“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的歌谣等等,我至今都还记得。被虎咬伤的机会难得,青橘子九蒸九晒的实验亦颇难做,但我11岁时有次久咳不止,却确实是“验方”治好的。那次咳嗽的原因,据说不是受了寒,而是“风火”。老家的长辈们便照《新编》指示,买(?)来一种迥异寻常的大颗粒杏仁,在“擂钵”中研磨成粉屑状,加冰糖放入盖碗,用沸水冲了叫我候水温时喝下。小孩子本怕吃药,这一味“单方”却既好吃又好闻,我喝得不亦乐乎。喝了几天,咳嗽便痊愈,又可以放开喉咙大喊大叫了。日本投降后出外上高中,从此不再回乡,课外书一变而为《契诃夫小说集》、《人和山》、《方生未死之间》……《验方新编》的印象便逐渐模糊。很快我又染上了左倾幼稚病,一心要把“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听到骂中医“全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只觉得痛快,不过对于杏仁能治咳嗽这一点,却仍然深信不疑。只可惜商店公私合营以后,市面上便难见到那种杏仁,直到“改革开放”它才重新露面,人称“美国杏仁”。其实在《本草纲目》里,那种杏仁名为巴旦杏仁。李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西人以充方物,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查“巴旦”乃波斯文badam的言译,这是它原产西亚的证据,但既成《本草纲目》中的一味,则其归化历史亦已悠久,早是“西裔华人”矣。由此可知,中医中药也不是在和外界绝缘的状态中存在的,也实行过“拿来主义”。年岁稍长,又读了几本讲世界文明史的书,我才知道古时中国医药并不比希腊罗马落后,遑论阿拉伯印第安。又知道在哈维、巴斯德以前,世界各地都是靠传统医药治病救人,维持人种的生生不息。几百年前英国的安妮女王,一生诞育十七胎,竟夭折了十六个,即足以作为当时英国医药卫生总体水平并不超过中国之明证。咱们汉族人的生存环境,似乎并不比别人优越多少(当然不能只和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和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比),但历经几千年的病疫灾荒战乱,却能不衰不灭,不曾接受同化,也不曾整体逃亡,根本原因就是繁殖力强,耐受力强,人口总量大(这当然和医药有直接的关系),卒至成为古文明中种族绵延至今的唯一,成为当今全世界按人数多少排行的老大。追究其原因,以“尝药辨性为人皇”的神农氏为象征的中医中药,实在是最大的功臣。不能不承认,和所有其他民族的传统医药一样,历史特别悠久的中医中药,也有它不科学的地方,更有它尚待进行科学整理或者需要作出科学诠释的地方。举例来说,万一像上海某司机那样,在野生动物园被虎咬了,而能侥幸不死的话,当然还是急送创伤外科,不必切了猪肉来贴。但这并不会改变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作出伟大贡献的事实,也不会改变中医中药还在为全民卫生保健继续作出贡献的事实。巴旦杏仁的功效,我认为是永恒的。《本草纲目》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及其制品达千二百种,其余部分也都是自然界生成的东西,非人工合成物。有蔑视中医的人说:“草茎树皮,何能治病。”我则以为这正是中医中药的优势。有种治食道反流的新出西药,其价甚昂,我遵医嘱服之,似有疗效;而忽获知美国药物及食品局公告,谓此药服后使人心动过速,可以导致严重的心脏病,已下令制药厂限期停产,不禁大惊,连忙停服。似这类有机化学产品,问世时间大多数不长,它们或者会有的危害性,在中国人吃过千百年的“草茎树皮”中是绝对不会有的,即使是乌头附子,也早已“遵古炮制”,去毒存性了。听说中药正在大量出口,发达国家用作原料,精制成药,有不少又返销到中国来,要卖得比我们的中成药贵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看来,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中药,确实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现代化,并进一步使本身现代化的问题。中医典籍的刊行,应是为这件大事提供资料的准备,故有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医药各具特色,所以地方医药古籍的发掘整理尤当注意。黄一九君有见及此,我很佩服。他策划编成的这套书,即使只为了《验方新编》,我也愿将其放入容量有限的书架。钟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