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关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夺去了25条年轻的生命,引发了民众对网吧经营环境和青少年犯罪的关注。时隔一年,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于7月4日对此案的四名纵火少年(三人出庭)进行审判时,有被害人家属要求被告人向所有被害者家属道歉。这一要求得到了法庭的支持,两名被告先后道歉,但该纵火案主犯,年仅15岁的刘某却顽固地拒绝道歉,并且非常猖狂地说,自己已经被判了刑,(民事赔偿)判多少家里也赔不起。

此举极大地刺激了受害者家属,一位受害者家属说:“那个孩子才15岁,却铁石心肠,一点良心都没有,在看守所一年多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呢?”原告的代理律师也认为,现行的罪犯改造制度有一定问题,从刘某的现状看,他将来能否真的改造好,恐怕很难说。(《南方都市报》7月28日)无疑,这四名被告都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倾向,主犯刘某最为严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病态人格(psy-chopathicper-sonality),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障碍。一般认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以下特点:情绪反应异常,一般自童年或少年时开始;无明显的智力缺损;惩罚无效,不能从既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缺乏判断力、预见力和应有的谨慎态度。

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不到1%(Cleckly,1976),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却非常大。国外统计显示,各类罪犯中约1/3的人是反社会型人格者,在初犯者中有10%~20%是反社会型人格者,在累犯及惯犯中,反社会型人格者则达到半数以上。

一个人格正常的人,在违反道德原则之后,会感到内疚、痛苦和自责,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和罪恶感,会对日后的类似行为产生警示和预防作用。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道德发育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道德观念,拒不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没有自省能力,缺乏自责的情绪体验和罪恶感,不能形成自我惩罚的反馈机制。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15岁的刘某纵火烧死25人,且在看守所度过了一年以后,依然如此冥顽不化。

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常规意义上的惩罚并不能使其从既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医学上也只能是要求加强监护,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办法。

那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人格的形成与童年期的教育和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精神病学家Lombroso认为有“天生的罪犯”,弗洛伊德强调“成年人格实际上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经形成”,而我国民间亦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十分重要。从家庭系统论的观点看,家庭中任何成员心理上出了问题,都可以说明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最易认同同性别的父母,父母不良的人格特点、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神经质的父亲难以培养出心胸豁达的儿子,在多愁善感的母亲的影响下,女儿可能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事实上,本案中刘某的性格形成恐怕与其父亲密切相关??7月8日法庭宣判时,刘某的父亲与受害者家属发生争吵。据当事人事后描述,刘某的父亲竟然对受害者家属说说:“我活得肯定比你们好,你们要真心疼儿子,怎么不跟儿子一起走?”甚至还说:“应该把你们一起烧死。”(《南方都市报》7月28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状况却令人担忧。曾经有人戏言,现在中国干什么都需要考试(资格证书),惟独当父母不需要考试。如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适当的干预,将儿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