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背后的心理原因
来心理门诊的人并不一定都知道自己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其中有不少是从内科、男科、妇科介绍过来的患者,常见的问题有顽固性失眠、经常性头痛、莫名其妙的心悸、胸痛、过度换气、厌食、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结肠炎、阳痿、早泄、阴冷、性欲等生活兴趣下降等。这些患者常年奔波于中西医院之间,希冀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根治自己的顽疾。
其实,当上述这些症状如果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可以排除器质性原因时,大都提示有心身性疾病的可能。所谓心身性疾病,是指虽然主要表现为器官功能障碍和病理变化,但心理因素在病因、发病和疾病归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后者是指躯体疾病所引致的心理反应。
由于心身性疾病的病变外显在器官功能障碍和躯体病理变化上,因此,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患了躯体性疾病而长期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现代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及其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心身性疾病大多是过度的心理压力和脆弱的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躯体病变的后面隐藏着某些深层的潜意识冲突和象征的意义。如冠心病好发于竞争意识强、时间紧迫感强、成就感强的A性性格的个体,癌症则多见于抑郁的C性格者,糖尿病将“血糖”(一种甜的物质)过多地排除体外,有可能象征着个体对爱的拒绝,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人类所患的疾病,几乎都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参与。中医认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中医一贯主张“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这就是说看人病必须要先了解人的社会境遇和心理变化。
心身兼治的理念不仅是传统中医科学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独特优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在国内独创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阅读心理疗法,促进个体反思自身的性格弱点,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开发了行为放松术和中国式认知疗法来帮助来访者处理压力所造成的情绪和生理反应,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