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张仲景规范了中医几千年的“诊疗标准”

中国人都知道中医的治病方法是“辨证施治”,但却并不一定都知道最早确定这种临床诊疗规范的人是谁,这人就是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时期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兵荒马乱,百姓凄苦,疫病蔓延。在他的家族中,原来有几百人,后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就有2/3死亡,而在死亡者中约有70%是死于伤寒。当时的人们并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曾十分担忧地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于是,张仲景立志学医以解老百姓的疾苦。

张仲景曾感慨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里提到的“越人”,就是古代名医扁鹊。他十分敬佩扁鹊,对扁鹊的医术赞叹不已,这也成为了他学医的榜样。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大量医著,最后写成了一本共有16卷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自己的医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部系统介绍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临床诊疗手册”。“辨证论治”这4个字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中,在张仲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辨证论治”这4个字,但整个临床思路严谨、理法方药俱全,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提供了最早的最权威的理论构架和临床诊疗标准,所以,我们说到“辨证论治”时总会提到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就是中医药的一套经典的“临床诊疗标准”,至今仍然是中医药临床的权威标准。后世对张仲景学术研究者众多,形成了独具影响力的“伤寒学派”。

张仲景不仅仅在学术上有很大的贡献,他还具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他在习医、行医中也发现了从事医学事业的乐趣,“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在长沙当太守时,为了不影响工作,也为了方便百姓看病,甚至不顾办公场所的“严肃”,经常在“公堂”应诊,所以人们称他为“坐堂医生”。后世将医生在诊室行医称为“坐堂”,就是从张仲景的故事中来的。

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共同造就了张仲景,使他拥有了“医圣”的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