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中国药典》:紫菀
紫苑、小辫儿、夹板菜、驴耳朵菜、软紫菀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紫菀: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1)本品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多萎缩或有时脱落,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 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稍厚,有的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细胞间隙;分泌道4~6个,位于皮层内侧;内皮层明显。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央通常有髓。根茎表皮有腺毛,皮层散有石细胞及厚壁细胞。根及根茎薄壁细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 ,置具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 分钟,产生持久性泡沫,10分钟内不消失。
(3)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有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取本品粉末(过40目筛)约1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 第一法)〕,精密称定,精密加氯仿50ml,称定重量,40℃温浸1小时后,超声处理1小时,取出,冷却,再称定重量,用氯仿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挥干,残渣用氯仿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氯仿溶解,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2μl和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390nm,λR=65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于0.20%。
归肺经。
辛,苦,温。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5~9g。
《中药大辞典》:紫菀
青菀(《吴普本草》),紫蒨(《别录》),返魂草根、夜牵牛(《斗门方》),紫菀茸(《本草述》)。
《本经》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将须根编成小辫晒干,商品称为"辫紫菀"。
生于山地或河边草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河北、安徽等地有栽培。主产河北、安徽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槽。根生叶丛生,开花时脱落;叶片篦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延成长翼状的叶柄,边缘具锐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锐尖,常带小尖头,中部以下渐狭缩成一狭长基部。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直径2.5~3.5厘米,有长梗,梗上密被刚毛;总苞半球形,苞片3列,长圆状披针形,绿色微带紫;舌状花带蓝紫色,单性,花冠长15~18毫米,先端3浅裂,基部呈管状,花柱1枚,柱头2叉;管状花黄色,长约6毫米,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细长,聚合,包围花柱;子房下位,柱头2叉,瘦果扁平,一侧弯曲,长3毫米,被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花期8月。果期9~10月。
干燥的根茎呈圆形的疙瘩头状,长约2~6厘米,径约1.5~3厘米,顶端有茎基及叶柄的残痕,底部常有一条未除净的母根,直径约3毫米,淡灰黄色,纤维性,质稍硬;疙瘩头下簇生许多须根,根长约5~14厘米,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有紫边。微有香气,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质柔韧、去净茎苗者为佳。
根含无羁萜醇、无羁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挥发油中含毛叶醇、乙酸毛叶酯、茴香醚、烃、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①祛痰、镇咳作用
麻醉兔灌服煎剂1克/公斤,有显着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量测定法),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粗提取物口服对大鼠气管分泌物也有明显增加作用。对碘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灌服煎剂无效,但用氨水喷雾引起的小鼠咳嗽则有显着效果。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宋内氏)、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抗癌作用
从紫菀中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抗癌作用。
紫菀:捡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润,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入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
苦,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
④《本草通玄》:"辛甘,微温。"
有实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②《唐本草》:"恶蒿本。"
③《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④《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⑤《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⑥《本草衍义》:"益肺气。"
⑦王好古:"主息贲。"
⑧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⑨《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⑩《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①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
②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
③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④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动不安: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⑤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⑥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⑦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⑧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⑨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⑩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①《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④《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⑤《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
⑥《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紫菀除了上述一种外,在新疆地区以阿尔泰狗哇花的根入药(参见"阿尔泰紫菀"条);西藏地区以缘毛紫菀及重冠紫菀的根及根茎入药。在东北、华北、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还以菊科橐吾属多种植物的根部作紫菀入药,商品统称"山紫菀"。其质硬而易断,气香而微辣。原植物主要为肾叶橐吾(参见"葫芦七"条)、西伯利亚橐吾、狭苞橐吾、四川橐吾(参见"南瓜七"条)、大叶橐吾、裂叶橐吾等。
《中华本草》:紫菀
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紫菀,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
2.《日华子本草》:紫菀,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3.《本草图组》:紫菀,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基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
4.《本草衍义》:紫菀用根,其根柔细,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言无紫菀时,亦用白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tataricus L. F.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翌年刂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枯叶,将细根编成小辫状,晒至全干。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披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南部有安徽北部、河南西部。
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通常不分,粗壮,有疏糙毛。根茎短,必生多数须根。基生叶花期枯萎、脱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长20-50cm,宽3-13cm,基部下延;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cm,基部下延;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cm,宽5-10cm,中脉粗壮,有6-10对羽状侧脉。头花序多数,直径2.5-4.5cm,排列成复伞房状;决苞半球形,宽10-25mm,总苞片3层,外层渐短,全部或上部草质,先端尖或圆形,边缘宽膜质,紫红色;花序边缘为舌状花,约20多个,蓝紫色,舌片先端3齿裂,花柱,柱头2分叉;中央有多数筒状花,两性,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柱头2分叉。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紫褐色,长2.5-3mm,两面各有1脉或少有3脉,上部具短伏毛,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时时。冬季气温-20℃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外均可栽种,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粗性土不宜栽培。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根茎、根头繁殖。根茎繁殖:11月上旬至4月上旬,选择鲜嫩、粗壮、节必、无病虫害的紫红色的根茎,截成5-8cm长的小段,每段应带有2-3个芽作种茎。条栽,按行析距30cm开沟,沟深9cm,每隔24cm,顺沟平放种根一段,覆土、镇压、浇水。穴栽,按行株距30cm×24cm开穴,穴深3-5cm,平放种茎2-3段,覆土、浇。气温在10-15℃时,约经10-15d左右出苗。根头繁殖:将带有须根的根头分切成几小块,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3-6cm,每隔12-15cm,栽种1块,芽头向上,覆土,稍加镇压、浇水。春栽根状茎需窖藏。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间苗,除去必苗、弱苗。6-7月要经常浇水保湿,但不可过湿,以免影响扎根;并追施硫酸铵、过磷酸钙。抽苔时要摘花苔。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绢病、褐斑病,可喷1:1:100倍波尔多液或多抗每素200倍液。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菜青虫等为害。
性状鉴别 根茎一规则块状,长2-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顶端殖留茎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根;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根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1-3m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内有细小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
以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类圆形或类方形,多脱落或皱缩,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增厚,有的内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少数厚壁细胞,散在;油管呈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0-75μm,位于皮层内侧,常与韧皮部束同数并相对;内皮层明显。中柱小,中柱鞘1-2列细胞;初生木质部4-6原型。中央常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
粉末特征:红棕色。①菊糖碎块,用冷水合氯醛装置,叶房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现放射状线纹。②下皮细胞紫红色、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略呈长方形,垂周壁稍增厚,细波状弯曲。③石细胞(根茎)单个散在,类长方形、类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44-154μm,长95-177μm,壁厚6-22μm,层纹及孔沟明显,有的胸腔内含草酸钙簇晶或黄棕色物。④厚壁细胸长条形,直径38-73μm,长可至315μm,壁厚2-10μm,非木化,纹孔排列成纵行。⑤油管碎片易见,分泌细胞及管道内均含黄棕色或红棕色分泌物。⑥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8-20μm,有的一个细胞含数个结晶,或含晶细胞纵向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此外,可见木纤维、导管等。
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制剂不宜静脉注射。
根含无羁萜(freidelin)[1],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ol),紫菀酮(shionone)[1,2],紫菀甙(shionoside)A、B[2]及C[3],紫菀皂甙(asetr saponin)A、B、C、D[4]、E、F[5]及G[6],紫菀五肽(asterin)A、B[7],紫菀氯环五肽(astin,曾用名 asterin)C[8,9];还含植物甾醇葡萄糖甙(phytosterol glucosides)及挥发油,押发油的成分有毛叶醇(lachnophyll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脑(anethole),烃,脂肪酸,芒香族酸等[10]。
另有报道紫菀含紫菀氯环五肽(astin)A、B、C[9],D、E[11]及丁基-D-核酮糖甙(butyl-d-RIBULOSIDE)[12]。
1.祛痰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3.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抑制肿瘤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合物对S180有抗肿瘤活性。
紫菀: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 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min,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10min,内不消失。(检查皂甙)
归肺经
味苦;辛;性温
有实热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2.《唐本草》:恶藁本。
3.《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失血者非所。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4.5-10g;或入丸、散。
①治久嗽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②治伤寒后肺痿劳嗽, 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 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③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 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④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 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⑤治吐血、咯血、嗽血: 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紫菀丸)⑥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1.《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2.《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3.《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治五劳体虚,其亦言之过也。
4.《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 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5.《本经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嘛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 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病,与紫参同功。
6.《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宰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 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邪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7.《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安五藏。
8.《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9.《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脑胁逆气,劳气虚热。
10.《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11.《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12.《本草衍义》:益肺气。
13. 王好古:主息贲。
13. 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14.《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15.《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