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麦奴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奴

【 拼音注音 】
Mài Nú
【 别名 】

麦散黑粉、黑疸、麦子黑勃

【 来源 】

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麦奴Ustilago nuda (Jens.)Rostr.,以冬孢子粉入药。

【 性味 】

淡、温。

【 功能主治 】

发汗,止痛。制成麦奴丸,可治伤寒及时气瘟病和头痛,无汗,热极烦闷,口噤。

【 用法用量 】

2~5厘。

【 备注 】

(1)此菌多侵染大麦和小麦。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麦奴

【 拼音注音 】
Mài Nú
【 别名 】

小麦黑敦(《补缺肘后方》),小麦奴(《纲目》),鬼麦、霉麦(江苏)。

【 出处 】

《本草拾遗》

【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果穗感染了黑粉科真菌麦散黑粉所产生的菌瘿

【 归经 】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 性味 】

《得配本草》:"辛,寒。"

【 功能主治 】

①《本草拾遗》:"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

②《纲目》:"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 复方 】

治温毒发斑,及大疫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名为坏病:麻黄二两,大黄二两,黄芩一两,芒消一两;釜底墨一两,灶突墨二两,梁上尘二两,小麦黑敦一两。捣蜜丸如弹丸,新汲水五合,末一丸顿服之。若渴但与水,须臾寒,寒了汗出便解。日移五赤(尺),不觉,更服一丸。(《补缺肘后方》麦奴丸)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麦奴

【 拼音注音 】
Mài Nú
【 别名 】

小麦黑勃、小麦奴、黑疸、鬼麦、霉麦

【 英文名 】
smut fungi of wheat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据《纲目》记载,《本草拾遗》尚载有大麦奴,功能解热疾,消药毒,与本品相同。按:大麦奴为大麦果穗感染麦坚黑粉Ustilago hordei(Pers.)Lagerh.所产生的菌瘿。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麦散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tilago nuda(Jens.)Rostr.[U.segetum var.nuda Jens.]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寄生于大麦和小麦等果穗上,也生于裸麦、黑麦和燕麦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产小麦和大麦的各地。

【 原形态 】

寄主的整个花序被侵染后,每个籽粒变成了一个孢子堆,内含的黑色粉末即黑粉孢子,孢子堆长7-12mm,直径3.5-6mm。黑粉孢子呈球形、近球形或卵形,有小刺,暗黄绿色,一端色稍淡,(6-8)μm×(4-7)μm。

【 性状 】

1.性状鉴别 本品为麦散黑粉菌寄生在麦穗各籽粒上形成的孢子堆。每个孢子堆长7-12mm,直径3.5-6mm,黑色或黑褐色,外被薄膜,质疏松散。膜破裂后,可见黑色粉末(孢子)。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孢子球形至类球形,具细刺,直径5-8μm,淡黄褐色,有的一端色稍淡。

【 化学成分 】

含赤藓醇(erythritol),甘露醇(mannitol)等。

【 归经 】

心经

【 性味 】

辛;寒

【 功能主治 】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发热;心烦口渴;温疟;烫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0.06~0.15g。外用:适量,麻油调敷。

【 各家论述 】

1.《本草拾遗》: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

2.《本草纲目》: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