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黄帝内经 > 正文 >>

卷七十四 灵枢·论疾诊尺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经过望色、切脉,只诊察患者的尺肤部,就可以说出疾病的原因,从外表了解内里的变化,怎样才能够做到呢?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岐伯说:审察尺肤部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脆弱,疾病的性质、状况就可以确定了。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如果人的眼睑上微微浮肿,好像刚刚睡醒起床的样子,颈部人迎脉搏动明显,并且时时咳嗽,再用手指按压患者的手背和足背部,被按之处凹陷不能随着手的离去而复起,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就可以确诊为风水肤胀症(风湿水肿病)。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尺肤部的皮肤表面滑润而有光泽,是风病。尺肤部肌肉瘦弱松软,身体倦怠,嗜睡,卧床不起,肌肉消瘦,是寒热虚劳的病症,不容易治愈。尺肤部肌肤滑润如膏脂的,是风病(注:本句内容与本段第一句重复)。尺肤部肌肤涩滞不润的,是风痹。尺肤部肌肤粗糙不润,像干枯的鱼鳞,是脾土虚衰、水饮不化的溢饮病。尺肤部肌肤灼热,脉盛大而躁动,是温病;如果脉虽盛大但不躁动而表现滑利的,是病邪将被驱除,正气渐复,病将痊愈的佳兆。尺肤部肌肤寒冷不温,脉细小无力,是泄泻或气虚的病症。尺肤部肌肤高热灼手,先发热后发冷的,属于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尺肤部肌肤先觉寒冷,但久按之后感觉发热的,也是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肘部皮肤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上有热象;手部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下有热象。肘关节前面发热,标志着胸膺部有热象;肘关节后面发热,标志着肩背部有热象。手臂的中部发热,标志着腰腹部有热象;肘后皮肤粗糙,而且以下三四寸处发热,标志着肠道中有寄生虫存在。掌心发热,是腹中有热象的表现;掌心寒冷,是腹中有寒象的表现。手鱼际白肉处显青紫脉络的,标志着胃中有寒邪。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坚大,别本作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悗有加,立死。
  尺肤部肌肤高热炙手,并且颈部人迎脉盛大,属于热盛伤阴,营血亏耗的失血症。尺肤部肌肤坚紧,人迎脉细小,则见于气虚元阳不足;如果加有烦闷现象,并且日趋严重,是阴阳俱绝的症候,在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眼睛发红色,说明病在心;眼睛发白色,病在肺;眼睛发青色,病在肝;眼睛发黄色,病在脾;眼睛发黑色,病在肾。眼睛发黄色而兼有其他颜色,并且难以名状形容的,说明病在胸中。诊察眼睛疼痛的病症时,如果有赤色的脉络,从上向下发展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病;从下向上发展的,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病;从目外眦向内走行的,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病。诊查有寒热发作的瘰疬病时,如果目中有赤色的脉络,上下贯瞳子,见一条赤脉的,一年死;见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死;见两条赤脉的,两年死;见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死;见三条赤脉的,三年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察龋齿导致的疼痛,要按压通过两侧面颊而交叉环绕于口周围的手足阳明经脉,有经气太过的部位必然单独发热,热邪在左侧的左边阳明脉热,在右的右边阳明脉热,在上的上边阳明脉热,在下的下边阳明脉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诊察皮肤上浅表络脉,赤色愈多,热象愈重;青色愈多,疼痛愈重;黑色愈多,说明是经久不愈的痹症;如果青色、黑色、赤色多处夹杂相见的,为寒热相兼的病症。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身体困乏隐痛而肤色微黄,牙垢发黄,指甲也呈现黄色,是黄疸病。如果神疲嗜睡,小便黄赤,脉小而又艰涩不滑利,就会有不欲饮食的症状。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人患病以后,在手桡骨部位的寸口脉和颈部的人迎脉搏动力量大小齐等,浮沉现象表现又相一致的,是难以治疗的病症。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掌后尺骨侧凹陷的部位为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所在之处。这条动脉平时细小而隐潜,如果妇女的这条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是怀孕的征象。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婴儿有病时,其头发如果蓬乱枯槁,并且向上竖立的,为不治之症。观察耳廓间细小络脉,如果出现脉色青黑紫暗,并且有隆起的现象,说明有筋肉抽搐、腹痛的症状。若大便泄泻呈青绿色而有乳瓣,是脾胃虚寒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如果脉细小无力,手足冰冷,是脾胃阳气欲竭,其病难以治愈;如果脉细小,然而手足却温暖,这样的飧泄病就容易治疗。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别本作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别本作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暑往寒来,更替变迁,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寒冷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极点就会变冷,因此说:“寒极则生热,热极则生寒”,这就是天地间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道理。所以说:“冬天感受了寒邪,不即刻发病,隐潜于人体内部形成伏邪,到春天就会形成温热病;春天伤于风邪,不即刻发病,到了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之类的疾病;夏天感受了暑邪,不即刻发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而潜伏体内,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症。”这就是四时气候变化影响人体而形成的发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