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蒙古族民族概况

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人口为4802407人。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并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一度推行,后渐渐停止使用。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史称“托忒”蒙古文,在新疆等地蒙古族中通行。

蒙古族兴起于12世纪,起源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以东,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唐代史料称它为“蒙兀”。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曾臣属于辽、金王朝。1206年,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接着,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又先后攻占了西夏、金朝和南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王朝。当时的上都,有着雄伟的城垣和富丽的宫苑,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由于基本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乱割据,蒙古地区又处于全国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之下,也就导致了蒙古地区与内地之间,蒙族人民与其他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渐发展。经过从匈奴到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从商周到明清的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商业的各种手工业技术和经验,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不断提高。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统一区域自治的实现,真正结束了几百年来内蒙古地区被分割统治的局面,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纷争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本民族内部的团结,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自治区的积极性。

蒙古族除了有文学、艺术、医学和天文历算等文化遗产以外,也有多种风俗习惯,牧区蒙古族主要居住蒙古包,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多住于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饮食方面多以牛羊肉和奶食品为主,辅以粮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服饰方面:首饰、长袍(蒙古袍)、腰带、靴子为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丧葬方面:蒙古族一般施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每年7、8月间,蒙古族举行“那达慕”,蒙古语中“那达慕”为娱乐、游戏之意思,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民族歌舞: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体现了蒙古草原广袤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以及纯朴、热情、豪放的气质。其他如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悠久的马头琴等民族文化艺术,都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宗教信仰:蒙古族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喇嘛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始于元朝,西藏的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明末,格鲁派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清末,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千所。“殿字雄伟,比拟佛国”,清政府给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了严格、完善的制度。1949年以后,自治区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作为蒙古族主要聚居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在这里居住着蒙、汉、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等十多个民族,是中国最早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三个直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9个盟。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盟和直辖市下设有57个旗、22个县、7个县级市和13个市辖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环境悬殊,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为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及松辽平原一部分,北部是草原和戈壁,西南部为贺兰山,南部是黄河流贯而构成的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大小河流数千条,天然湖泊千余个。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春季多风沙,降水量少,日照充足,年日温差大。除了少数平原地区利于发展种植业外。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经济上素有“东林西铁、南农北牧,遍地矿产”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