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吴塘(1758-1836),字鞠通,又字配珩,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吴鞠通从小苦读诗书,想走科举之路,得个功名,但十九岁时,他父亲生病,终于死去,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他认为父亲病了自己却不懂医,有什么颜面立在天地间?于是购买方书,刻苦研读。受到仲景“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言论启发,于是概然放弃科举之路,专攻医学。26岁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又得到明·吴又可《温疫论》,觉得他议论宏阔,发前人所未发,便专心学习。吴鞠通为医谨慎,不敢草菅人命,虽然攻读十年,颇有心得,但仍不敢轻易为病人治病,直到1793年,京城流行温疫,死在庸医手中的人,不计其数,在朋友们劝说下,吴鞠通才开始诊治病人,在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从而使声名大振。
吴氏一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细心研究。他读书时必辨别书中精华部分和疏忽之处,认出其中错谬的地方,以明理为首要,不被偏激的学说所迷惑;在临证施治之时,不管用补法还是用攻法,他都力求恰到好处;他著书立说,能博采众家之长,避免诸家短处,消除门户偏见,达到中正的境界。他反对——读书的时候,易于满足;对各家学说存在喜好和厌恶的偏向,以致因一家之言而使自己被引向谬误之处;对正统范围内的东西就遵遁有加,超越常规的就鄙视而不接受;喜欢读简单易懂的书,畏惧艰辛的学习经历。他强调“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上而天时五运六气之错综,三元更递之变幻,中而人事得失好恶之难齐,下而万物百谷草木金石鸟兽水火之异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耶?”他认为,学医的人应当“博学而通古今,审问而广见识,慎思而晓道理,明辨而致不惑,如此方能见多识广,辨证准确,治病救人。”行医者不仅要有高深的理论,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他指出:“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诚求”(《医医病书》)。他愤慨叹道:“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温病条辨·自序》)。
有感于自晋唐以来医家对伤寒的研究较为详尽,而在温病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方剂的应用又往往局限于经方,并且偏好温补,以致温疫流行,医生有的束手无策,有的误治害人,造成无辜死亡者不计其数,于是吴瑭在大量临证基础上,采集编辑历代名贤的著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间再加上自己的体会,以以及临床的经验,前后花了六年时间,撰成《温病条辨》。该书在疫病又一次将到来之前出版,流传于世。此书是吴瑭的代表著作,是论述温病的专著,兼论产后小儿部分病证,共六卷。其学术思想“远追乎仲景”,“近师承于叶氏”,取法于叶天士的很多,也融汇贯通各家学说。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故成为温病学派之圭臬。后人评论吴氏,认为他“上为吴又可之诤臣,下导王孟英之先路”。然而吴鞠通自谦地说:“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此后吴鞠通以医为业,孜孜汲汲40多年,屡起沉症。晚年著有《医医病书》(1831)2卷,针砭时医俗医的弊端,提倡医德博学,并阐述了许多温病和内伤杂病的证治大法,也为世人所重视。他的医案由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5卷(一作4卷),总结了他毕生的临床经验,记载了暑温、伏暑、胃痛、呕吐等五十多种温病和杂病的病案,也是医家喜读之书。
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吴瑭是有过卓越贡献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治法,拓展了经方应用,研制了诸多新方,从而成为一代名医,广为后世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