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荣:要想心身健康避免“七情内伤”
现代的健康和疾病模式强调,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学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但就具体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或心理因素相关,凡这类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目前被认为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胃肠溃疡、紧张性头痛、慢性疼痛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斑秃、癌症等。那么心理因素是怎样造成心身疾病的,又该怎样预防呢?目前,记者带着人们广泛关注的此类问题,走访了北京朝阳医院中医专家、主任医师梁安荣。
梁主任首先指出,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应激,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改变,特别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造成血管、胃肠、内分沁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中医所讲的“七情内伤”。所谓“七情”,是指怒、喜、思、忧、恐、悲、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是,这种精神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超过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作为病因内伤,引起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记载: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说明了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大怒伤肝指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甚则肝血失藏,血随气升,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引起神昏暴厥,肝气横逆犯胃,则见食欲不佳,呕吐呃逆;犯脾则见腹胀、泄泻等症。
暴喜伤心正常的喜乐,是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的表现,若狂喜暴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产生心悸、失眠等症,甚或出现精神错乱、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躁不安等症。
悲忧伤肺过度悲哀,忧愁不解,肺气闭塞不利,可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等。
惊恐伤肾大惊猝恐,则精神内损,肾气受伤,气陷于下。可致惶恐不安,骨酸痿弱,滑精或小便失禁。大惊还可造成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气短、心烦,常欲闭门独户,恐人将捕之,甚至精神错乱,语言举止失常等等。
思虑伤脾思虑过度,则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或睡眠不佳、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
当记者提出应如何避免心理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问题后,梁主任说,要想保持人体健康和长寿,就要保持与增进心理健康,避免七情内伤,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精神转移用来预防和摆脱情绪压力。在余怒未消时,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如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下棋、打球、散步等,可减弱不良心境,调节不良激情,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
自我提醒和自我安慰在发生不良情绪反应时,要借助自己内心的语言,自我提醒,以自我克制怒气;遇到不顺利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加强自身修养和理智;
控制不良情绪,遇事要制怒;
工作要劳逸结合,注意进行体育锻炼;
情绪宣泄和升华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伏着一种能量,须借助情绪发泄加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有害心身健康。升华是对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此外,在生活中,还要注意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及充足的睡眠,保持宁静的居住环境、适量合理的饮食等等,就能抵御疾病,保持心身健康。文/曹玉祥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