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尚天裕

(1917-),尚天裕,骨伤科专家。40多年来,在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最突出的贡献是和天津医院的同道一起创造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这套方法,博采中医各家之长,又吸取了西医治疗骨折的优点,具有骨折对位好、愈合快、疗程短、费用省、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少等特点,深受医家推崇和广大患者欢迎。这一创造,使尚天裕成为我国60年代以后骨折治疗新学派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17年12月25日,尚天裕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自幼跟随父兄种地。

祖父是清末秀才,喜读医书。年轻时坐堂,晚年在乡里为乡亲们诊脉看病。尚天裕兄弟九人,从小都跟祖父读“四书”。祖父的仁心医术,赢得了四乡父老的信任和爱戴,这在尚天裕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祖父临终时对他再三训嘱:“用心读书,继承祖业。”

尚天裕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艰苦动荡的年月度过的。他因反对闫锡山会考制度而被开除学籍,逃离山西。1936年,他在西安读高中期间,正值“西安事变”前夕,参加了西安学生“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二?九”请愿游行。事变爆发后,尚天裕作为学生代表,领队慰问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次年,高中毕业。投考了流亡的东北大学工学院,后又弃工学医,考入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1937年底晋南失守,侵华日军临潼关,隔河炮战,危及西安,大学临时南迁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尚天裕迎逆境,忍贫寒,勤耕读,于19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从此开始了他以医生为职业,救死扶伤的人生历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尚天裕随万福恩教授去南京陆海空总医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医院迁往台湾,他自动离职,留在大陆。后辗转到了天津,在第一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1950年,尚天裕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荣获医疗队模范工作者称号。回到天津后,被调入市立人民医院,在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骨科工作。急于寻找治疗骨折的新方法

1957年,尚天裕任天津第一医院外科副主任,分管创伤,天天和骨折病人打交道。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尚天裕满以为在麻醉安全、外科技术进步,又有抗生素的条件下,只要做到细致操作,严格无菌,把骨折解剖对位,坚强内固定,外边再打上石膏,就可解决问题了。但往往事与愿违,手术做得越多,内固定越复杂,骨折愈合得就越慢,骨折治疗中的合并症(即所谓的骨折病)也就越多。当时,有些西医专家也对这种治疗方法产生了怀疑。

当时,有两件事对尚天裕思想上的触动很大:一件事是,有位外科医生的女儿摔断了胳臂,送到医院要求治疗,身为外科医生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给女儿作手术,一怕孩子受痛苦,二怕伤口感染,三怕留下后遗症,就算一切顺利,还得二次手术取出固定钢板,胳臂上留下两条瘢痕,不雅观。这位作医师的父亲为孩子周到的长远考虑,使尚天裕深为震动。另一件事是一位青年司机,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骨髓炎,住院好几年,经过多次手术,弄得病人死去活来,最后总算好了,但终生落残。他临出院时流着热泪对尚天裕说:“多亏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几句感激的话,反而刺痛了尚天裕的心。在日常工作中,几乎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要提出同样的问题:骨头什么时候长好?功能可否恢复?还能不能干原来的工作?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尚天裕一个也不敢肯定的回答。他感到群众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对骨折治疗的批评,也是对骨科医师提出的要求。尚天裕问自己:要改变吗?能改变吗?怎样才能找到骨折治疗更好的办法呢?他陷入困惑。

1956年,尚天裕参加了天津市卫生局举办的第一期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开始上课听讲便格格不入,心想现在已经进入原子时代,我们紧跟还追不上,还讲什么阴阳五行这些原始的东西,有啥用?他勉强学了半年就不学了。后来,卫生局给骨科配备一名正骨中医马老大夫,大家都不同意,认为中西医治疗骨折原则不同,方法各异,土琵琶和洋提琴弹不到一起。没有共同语言,硬捏不行。中医内科可以,外科不行,骨科更不行。骨头是硬碰硬、实打实的东西,手摸得着,眼看得见,还可以通过X线来证实,谁也骗不了谁。西医具有现代医学知识,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有的骨折因为手法整复不了,石膏固定不住,不得已才开刀。中医用手摸一摸,贴上一块膏药,捆几块木板,就让患者活动,怎么能行?

尚天裕处于激烈的思想冲突中,既急于寻找骨折治疗新方法,又苦于没有门路。终于找到了治疗骨折的新路子

1958年,毛主席发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在全国再次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尚天裕通过反复学习,眼前像拨亮了一盏灯,思想豁然开朗。儿时祖父行医的情景,重返脑际。祖国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医不但能治好病,而且能治好一些西医不好治或治不了的病。什么是科学?能治好病就是科学。中医治好了病,一时说不清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不能怪中医。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西医,应该珍惜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找出它的科学根据。尚天裕心想:在发掘中医的遗产中,能不能找出一条治疗骨折的新路子呢?

尚天裕下定决心,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中医学习正骨技术。医院里请了老中医进来,他拜师学技,从零开始。有了骨折病人,先请示中医,中医能治的,就跟着学,学会了就用;中医不能治的,仍然采用西医方法。这时,许多人为尚天裕的行动拍手叫好:“骨科副主任学中医了”!但也有人说:“大老尚把手里的‘金刀子’扔了,去学捏骨匠,不知他咋想的……”。

在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应用单纯中医方法仅仅能治疗几个简单的骨折,比较复杂的仍然需要开刀和打石膏。经过数次总结,病例数有增加,但治疗范围难以扩大,疗效也无从提高,出现了“卡壳”,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的人开始厌烦了,怕中医学不好,又耽误了搞西医;有的人想前进一步,但又不知从何做起。在这困难时刻,当时任天津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马突围坚定地支持了尚天裕。他鼓励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急流勇进。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不是进展览馆,琳琅满目,伸手可得,要主动发掘”。医院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办法,把全市有经验的老中医都请到医院来,谈经验,做示范。又让尚天裕到全国各地求师访贤,登门求教,向更多的老中医学习。通过学习,他受启发很大,教育极深,认识到:中医治疗骨折的有些技法往往互相保密,无论正骨手法,固定用具,按摩技巧和内外用药,都各不相同,各有所长。西医由于过去从未接触过中医,开始学习时,可以先以一方一技、一师一徒的方式先入门,但绝不是把西医变成中医。只跟某个中医学,怎能说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呢?原封照搬,怎能说是“提高”呢?中西医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井水不犯河水,又怎能说是“结合”呢?现在初步掌握了一些中医基本知识,就要从狭小的圈子里跳出来,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使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经过一段临床实践的努力,一套以小夹板局部固定为特点、以手法整复和病人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终于初步形成,把许多病人从手术台、牵引架和石膏固定中解放出来。创伤病房变了样。有一段顺口溜说得很形象:过去“创伤病房任务忙,走廊过道加满床,木架成林索成网,石膏三月苦难当”;如今“中医西医同治病,骨折就把夹板上,指导病人勤锻炼,整个病房喜洋洋”。

天津市卫生局抓住苗头,及时地于1961年召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交流座谈会。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到新医学的苗头”。尚天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适应症明确了,整复手法配套了,外固定器材改进了,练功术式更加合理了,骨折治疗新方法又前进了一步。

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治疗是尚天裕前进中的一大难关。前臂有尺骨、桡骨两根长骨,折断后变成四节,出现旋转、重叠、成角、侧移位4种畸形和8个方向的变位。这种骨折在成年人身上都需要切开,骨科界已成定论。尚天裕用传统中医方法治疗一些病人,效果很不理想。好心人劝他:“不要勉强结合了,白费劲”!但他却毫不气馁,总结了教训,更注意学习各处的经验。在向中医学习时,他发现有的中医整复前臂骨折时,不捏骨头,先捏骨间缝。道理何在?尚天裕反复琢磨,在X线透视下进行模拟观察,并和方先之教授一道通过解剖实验进行验证,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原来,前臂的特殊功能是旋转,骨折后出现的4种畸形中旋转是最主要的。整复时,在骨折的掌背侧夹挤分骨,使骨间隙紧张,尺挠骨间的旋转畸形就自动矫正,上下两骨折断端间距相等,相互稳定,各自成为一个单位,复杂的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比较容易得到整复。与此同时,尚天裕还从练太极拳中受到启发,总结出前臂骨折的练功术式。

从此,前臂骨折的治疗开始了崭新的里程。前臂骨折难关的突破确实引起了震动。曾经摇头、叹气、怀疑的人,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越性。创伤组的同道们乘胜前进,一鼓作气,又先后突破了肱骨髁上、髁间、踝部和脊柱等部位的难关,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逐步完善。总结其优点是:骨折愈合快(较单纯西医疗法可快1/3),疗程短(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了1/2),功能恢复好(一般骨折的功能恢复满意率为95%),医疗费用省(仅及过去的1/10),病人痛苦小,治疗过程中合并症很少发生,诸如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合并症即所谓的骨折病基本消失。骨折不愈合率由过去的平均5%~7%下降到0.04%。

“文化大革命”中,新疗法的研究受到很大摧残。那时候,尚天裕想干不能干,欲罢难休,食不知味,夜不能眠。身处逆境的尚天裕却暗自鼓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松劲,坚持下去。

此后,人民医院骨科迁往新址天津医院。这里是按骨科专家方先之生前精心设计建造的骨科医院。尚天裕利用较先进的设备条件重整旗鼓。他干脆住在医院,临床严密把关,随时解决疑难问题。新疗法在实践中继续改进完善,新理论进一步得到验证。骨折治疗的范围由四肢到躯干,由闭合到开放,由骨干到关节内,疗效也不断提高提出治疗骨折的新理论新原则

尚天裕既重实践,也十分重视理论上的研究。他认真调查了中西医治疗骨折的历史,通过比较、鉴别,看到古今医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他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之所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了骨折治疗中的“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长期没有解决的骨折治疗中的四对矛盾。过去处理骨折,强调固定,忽视活动;着重处理骨折,忽略肌肉等软组织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注重应用机械性外力来整复固定骨折,忽视肢体本身的内在固定力以及病人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结果是束缚或限制了肢体的功能活动;影响或破坏了肢体本身的内在固定力;减低或损伤了骨折部的自然修复能力;增加了病人的肉体痛苦和精神负担。在骨折治疗中,固定与活动同样重要;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相辅相成;局部与整体彼此兼顾;外固定只有通过病人机体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尚天裕重新研究了人体骨折后病理、生理变化,具体分析了骨折治疗中四对矛盾,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骨折治疗新原则,从此打破了西医长期以来“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传统观念,使骨折治疗出现了质的飞跃,并带来了学术理论上的更新。

尚天裕认为,肢体是人体的活动器官,其生理功能就是活动。骨骼是肢体活动中的杠杆,承受负重及应力是其生物性能。任何违反肢体的生理功能和骨骼生物性能的作法都是有害的。就是在骨折治疗期间,骨折断端也应承受一定的应力和负重。

“广泛固定,完全休息”对肢体是一种生理性损伤,应用坚强的内固定用具将骨折断端绝对固定,剥夺骨组织的生物性能,会导致骨质萎缩。骨组织本身具有强大的再生和塑形改造能力,只要给骨折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复位后将骨折部相对的固定,让病人及时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使骨折断端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应力,骨折就可以较快愈合,新生骨也随之改造,骨折病不会发生,肢体功能也能满意地得到恢复。

中西医结合局部外固定治疗骨折就是:①以力抗力;②以动制动;③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骨折再移位倾向的肢体内部杠杆;④通过合理的外固定和病人自觉的功能活动,将骨折部肌肉收缩,能使骨折移位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维持固定、矫正残余畸形的积极作用。从表面上看来,治疗骨折是医生为病人进行治疗,实际上医生只是根据骨折后的局部病理生理变化,为骨折愈合创造一个有利条件。在进行治疗时,是利用而不是破坏肢体本身的内在固定力;是增强而不是削弱机体本身的自然修复能力;是发挥而不是限制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肢体的生物力学作用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扬。内外用药,还可以使局部血运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增强,以促使骨折早日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近10年来,尚天裕与有关单位力学工作者合作,对上下肢及脊柱骨折治疗中的生物力学作用进行的分析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所以取得突出疗效,就在于它符合肢体的生物力学原理。治疗骨折新方法 受到国内外医患的推崇

1963年9月,第20届国际外科年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方先之教授代表中国,首次宣读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62个国家的2000名学者的兴趣和赞赏。会后收到许多国家索取学术资料的信件。1964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中西医专家在天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建议向全国推广。此后,开始举办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学习班。至1988年,共办了20期,学员达千余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196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0年再版。

在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1970年),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尚天裕和他的同事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此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开始向国外传播。天津医院先后接见了上百个外国医学代表团和华侨回国观光团,来访者对骨折新疗法都赞不绝口。美国人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在他的访华报告中这样写道:“中国人在接碎骨、缝断肢、治疗烧伤方面给人类作出了贡献”。1973年,奥地利维也纳创伤外科医院代表团来天津医院参观。开始时,他们并不相信骨折新疗法,有位团员说:“你们的疗法我们听说过,我不相信”。尚天裕及时让他们看了幻灯片、电影片,并进行现场表演,复查病人,让参观者观看了全过程,在事实面前,他们信服了。为了说服本国内的同事们,他们还向尚天裕索要电影、幻灯片、小夹板、内外用药以及有关资料,并要求天津医院派遣医师去国外交流经验。送给他们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被译成德文(后又译成日文)作为骨科丛书在欧洲发行,受到很高评价。W.克罗斯(krosl)博士在此书序言中写道:“1973年我有机会去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参观了天津医院,……我在该院学习了他们的方法,其中最惊人的有两项,一是那里的医生的惊人才智,他们能将较复杂的骨折整复得很好;二是其固定方法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前臂双骨折及踝部骨折……”。他们深信此书将对他们国家应用一个合理的骨折复位保守疗法作出贡献。

1980年,尚天裕随同吴英恺、吴咸中两位教授去美国参加外科医师学院第66届年会,并访问了13个城市。所到之处,人们凡听到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的介绍,无不为它的效果感到惊奇,有的提出要来中国学习。1981年,尚天裕应邀到联邦德国访问,不来梅州卫生部长表示愿意提供一个医院集中全市骨折病人办个学习班,推广中国的治疗骨折新方法。他说:“我们治疗骨折靠刀,你们靠手,这需要高超的技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尚天裕还访问了朝鲜、尼泊尔、南也门、澳大利亚、意大利等许多国家。1983年,英国伦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与奎因玛丽(QueenMary)及罗汉普顿(Roehampton)等医院合作,将中国的柳木夹板加以研究改进为塑料夹板,称为北京伦敦夹板,公开出售。

40年来,尚天裕一贯兢兢业业地站在医疗第一线,有人风趣地称他“老住院”、“铁主任”。如今,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体格健朗,精神矍铄,朝气蓬勃和勇于攀登的精神有增无减。1980年,尚天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

现在,尚天裕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经常外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听过他讲课的达数千人。他主编及参加主编出版的著作有21部,在中外杂志士发表论文139篇。近10年来,已带出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6名,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模范导师”称号。

尚天裕曾先后荣获抗美援朝医疗队模范丁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卫生部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还荣获1988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状。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从不居功自傲。凡登门拜访或写信求治者,有求必应,获得同行和无数患者的赞扬。

(作者:刘莹)简历

1917年12月25日 生于山西省万荣县。

1937?1948年 毕业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

1944?1948年 任西北医学院及南京首都陆海空军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

1951?1970年 任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70?1983年 任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1978?1983年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

1980?1983年 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1983年 至今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市骨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论著

1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2 尚天裕.临床骨科学(创伤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3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临床经验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尚天裕.中国骨伤学(卷七):骨折关节脱位.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尚天裕.临床骨科学(骨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6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初步体会.骨科通讯,1960,4(9):13.

7 尚天裕,孟和.局部柳木夹板外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力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骨科副刊,1963,7(4):171.

8 尚天裕.把陈旧性骨折变成新鲜性骨折:按新鲜骨折治疗.天津医药,1973,1(1):1.

9 尚天裕.取中西医的精华走医学创新之路:谈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思想认识.新医药杂志,1974,(11):4-8.

10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天津医药杂志,1978,(8):342.

11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成就.中华骨科杂志,1982,1(3):129.

12 尚天裕.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41.

13 尚天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中国骨伤创刊号,1987,1(1):2.

14 尚天裕,李瑞宗.骨折愈合及其治疗原则.中华骨科杂志,1988,8(1):64-68.

15 尚天裕.骨折论治.创伤杂志,1988,4(2):65-67.

16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明通医药(台湾),1989,166(10):34.

17 尚天裕.骨、骨折愈合与自然的选择.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12月14日.

18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2000年展望.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第六十集.

19 尚天裕.应该怎样处理桡尺骨干双骨折.天津医药,1959,1(5):346.

20 尚天裕,顾云五,周映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干骨折(附153例病例分析).天津医药杂志骨科副刊.1962,6(3):140.

21 周映清,尚天裕,苏绍三等.竹帘纸垫固定治疗(新鲜)克雷斯氏.骨折的疗效分析.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1963,7(4):156-159.

22 尚天裕.中西医结合疗法处理骨折:V.挠骨骨折合并下挠尺关节脱位(Galleazzi氏骨折).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1966,10(2):144-145.

23 尚天裕.前臂双骨折及骨折合并上下桡尺关节脱位的治疗.中国骨伤,1989(5):1.

24 尚天裕.前臂挠、尺骨干双骨折之治法.明通医药(台湾)1990,168(12):14.

25 尚天裕,顾云五,周映清等.超关节夹板固定法治疗踝部骨折(附31 例病例分析).天津医药,1962,4(2):84-89.

26 尚天裕,顾云五,周映清等.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胫排骨折.中华外科杂志1964,12(增刊):150-153.

27 尚天裕等.股骨干骨折治疗的探讨.广东骨伤科通讯,1980,3:15

28 尚天裕等.肌肉内在动力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骨折的机理探讨.中医杂志,1982,23(6):23

29 尚天裕.自动复位法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国骨伤,1988,3:1.

30 尚天裕.自身练功治疗胸腰椎骨折.大众医学,1980,(5):32-48.

31 尚天裕,毕大卫.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骨伤,1990,1:1

32 尚天裕.运动系统老年病的防治.体育报,1983年11月28日.参考文献

〔1〕崔月犁,韦功浩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一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陈敏章,贺建国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二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李向明,陈光曼,王瑞廷等主编,中国现代医学家传略.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189-196.

〔4〕吴阶平主编.中国现代医学家传.第二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93-204.

〔5〕吴英恺.医务生活六十年(1927-1987).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