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上)
刘长林
人类文化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融,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讲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我是做哲学工作的,深深感觉到,自从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人了解自己本民族科学与文化最大的障碍,就是把唯物论哲学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谈不到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非得用唯物论哲学来框架和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医学……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到一个扭曲的错误的道路上去,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不可能理解中国人说的那个“气”、那个“道”是什么。
世界万物有很多层面,而方法和路径永远是具体的、有限的。
一切认识方法只与世界存在的某个层面、某个特殊领域有对应关系。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世上没有万能的方法,一切科学方法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
那么,《内经》用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道路?进的是哪个层面?与西方科学、西医学不同在哪里?
中国文化的主流、《内经》认识世界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项原则:
一是“天下随时”;二是“道法自然”;三是“立象尽意”。
这三项原则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原点是“以时为正”,其关注和认识的层面是事物的现象层面,是发现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
以时为正——天下随时
《内经》以阴阳五行为“道”,为根本理论,而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原点。时空选择是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时空选择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空间文化和时间文化是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类文化,其他种类的文化,则介乎二者之间。
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但是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这两种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过程之中。
人类文化正是这样被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的时空选择不同
中西文化不同的时空选择,可以用这两种文化主流的全部表现来说明。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以示之。
西方:在哲学上,从古希腊至现代,西方有着重空间轻时间的传统。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在创建学说时很少讨论时间问题,而花了好多气力争辩有没有虚空。比如,原子论的创建人德谟克里特坚持主张,一切事物的始基为原子和虚空,而原子永恒不变,没有时间属性。
对西方思想影响巨大的柏拉图,认为空间是神创造世界时所使用的永恒“质料”,存在于世界之先,像是一个母体,时间只是神创世界所用永恒模型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永恒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时空理论以动力学为基础。他肯定了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但是他强调空间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时间本身不是运动,时间不过是空间位移的计量。亚氏的时空观一直影响至今,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视时间为空间的第四维。
西方传统艺术以表现审美对象的空间美为主要目标。其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光影”和“透视”,以造成强烈的空间效果,而以牺牲时间为代价。西方人喜欢的是静态美。中国传统艺术,以“气韵生动”为灵魂,力求展现生命韵律之美,即音乐流动之美,主张美产生于刚柔、进退、开合、动静、虚实、往来、消长等阴阳关系有节律的推移,故重传神而不重形似。中国人喜欢的是动态美。气韵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