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拉科技推苗药强富农民
闻名全国的施秉县牛大场镇中药材生产基地,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等名贵中药材每年销售收入达3700万元,该镇农户存款100万元以上的有2户,1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32户,有4200多农户凭借种药材致富。据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20万农户年增收8000万元。
依托科技进步对种类繁多的中药材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民族医药文化进行深入开发和挖掘,“十五”期间,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因此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新药开发硕果累累、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中药品种受到市场青睐、多种所有制构成的中药产业体系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黔药出山,科技先行。为推动“黔药”走出山门,省政府聘请国内13名知名院士和专家组成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家顾问组”,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计划出谋划策。为帮助企业做好苗药的二次开发,我省与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结成“贵州省苗药深度开发技术联盟”,每年两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我省中药专项项目进行评审。省有关部门近年共投入2.06亿元资助中药产业项目573个,项目总投资4.52亿元。形成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技改资金、扶贫贷款、产业化项目资金投入与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新药研发成效明显。2002年以来,我省共组织实施58个新药研究项目,新开发的国家级新药31个,另有14个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26个产品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苗药研究与开发迅速发展,2002年我省154个苗药上升为国家标准,创下了五个“全国第一”:申报数量第一、通过率第一、药品剂型数量第一、销售量第一、生产厂家通过GMP认证数量第一。目前,全省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14家,成为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等研究的基础平台。
中药制药产业正成为我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工业产值从1999年的20.
0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63.08亿元,年均增长23.5%。全省有96家中药骨干企业通过GMP认证,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益佰、神奇两家企业集团年产值超过10亿元,神奇集团旗下已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500强。
中药材GAP试验示范步伐加快,规范化种植基地得到较快发展。何首乌、太子参两个基地顺利通过国家认证。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国家、省、地共投入近6000多万元,以无偿资助或政府贴息的方式引导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建成天麻、杜仲等30个中药材GAP种植基地面积约7万多亩,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77个,种植面积达107万亩,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