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夏季如何养生

阳历5月6日,在节令上属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节。自立夏后,我国多数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

夏季,指自立夏至立秋,即农历四、五、六三月。夏季气候特点简言之可用一个“热”字概括。而详言之,又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自立夏至夏至结束,即农历四、五两个月。此时由于太阳逐渐北移,使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渐长,夜间逐短,天气日渐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后一阶段,特指农历六月,节气属小暑、大暑。当此之时,气温进一步升高,昼夜温差缩小,降雨量大而集中,天气酷热而蒸闷。种潮湿闷热的天气与前一段的干热明显不同,故中医学中将农历六月称之为“长夏”。但无论是初夏、仲夏或是长夏,气温为一年中之最高,是三夏的共同特征。故中医学以五行中的“火”来概括夏季气候特点,并且认为,热属阳,热甚为阳盛,热极为阳极,阳极则阴生。故夏季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特征是阳气日隆,至长夏阳极而阴生。养生者,一定要了解夏季阴阳盛衰的特点而适应之。

夏季如何顺时养生?《内经》古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内经》的养生思想注重精神调摄,从本段经文中可以明显体现出来。本段文字中除“夜卧早起”一句讲述起居外,余皆为调摄精神情志的论述。所谓“无厌于日”,是说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而养生之人,确应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所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是要人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气。所谓“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是前两句的注脚:勿厌倦之心,则内无郁结,气得宣泄;而无急怒之志,则气之宣泄是和平的、愉悦的,若其所爱在外一样舒畅。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若能自我调整出这样的心境,自然可以凉从心生,健康长寿了。

夏季的饮食起居较之其它季节形重要。因为夏季阳气盛于外,而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加之夏季食物易腐败,稍有不慎,即可致腹痛、吐泻。故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如绿豆、赤小豆、扁豆、豆制品之属,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另一方面,夏季青壮年多食生冷、冰雪,老年人切莫效尤,不可纵口腹之欲致伤脾胃。在起居上,虽闷热难眠,亦应避免对扇当窗,或卧睡席地、凉床,或空调温度过低,或赤膊不加遮盖。这些对老年人来说皆非所宜,犯之,病生难禁。

此外,夏天是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时期,食物、餐具极易受污染。故饮食方面尚须留心消毒,生熟刀砧、案板须分开,外购熟食宜加工、加热后食用。

总之,夏季是个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季节,人们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精神上力避懈怠厌倦之心;情绪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上宜晚睡早起(午后可根据个人情况补足睡眠),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