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脉冲核磁共振分析测量仪研制成功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的“低场脉冲核磁共振分析测量仪”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由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低场脉冲核磁共振核心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向低场脉冲方向发展是继高场波谱技术、医用成像技术之后的又一发展趋势,由电磁、电子、控制等技术和近代物理学、分析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结合而成,是核磁共振技术从面向科学研究、高档医疗诊断等高端需求,向工农业生产和地下资源勘探等普遍需求转变的关键技术,以此技术为核心平台的应用可拓展到石油、天然气的勘探、核磁共振测井仪、地下水的查找、地面核磁共振找水仪、矿产、考古等地下资源的调查、核磁共振磁力仪等。该技术同时也为食品、农产品、石化、医药、纺织、环保等行业的分析测试提供了一项快速、无损、无需制备样品和无毒无副作用的新方法。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公布了五项采用低场脉冲核磁共振技术无损同步检测含油种子含油量和水分含量以及动植物中固体脂肪含量的标准。
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为低场脉冲核磁共振分析测量仪器在我国工农业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行研制勘探地下资源的核磁共振仪器奠定了厚实的技术积累;为核磁共振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