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商洲枳壳自我升值

不久前,笔者走进江西新干县三湖镇白马村肖四英家,正巧一位来自广东的药商向她家订购了5000公斤商洲枳壳。陪同的县药材局局长傅福孙说:“自从去年5月17日商洲枳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很快引起了海内外药商的关注,大大刺激商洲枳壳的销量。”然而,傅局长也不无忧虑地说:“2006年,我们商洲枳壳产量达2000吨,但只是卖干成品。大量的商洲枳壳出口到日本、泰国等地后,制作成中药饮片出售,商洲枳壳已身价百倍。”

千年名药熠熠生辉商洲枳壳为新干县特有的中药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50年以后,商洲枳壳为国家重要出口药材,其品种又以新干县三湖镇菊花型枳壳为优。据悉,在长期的中药临床应用中,其疗效明显好于其他同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大量进口商洲枳壳。

“八五”期间,江西省药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枳壳专门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西省道地药材枳壳、蔓荆道地性的系统研究”。2001年,新干县开始实施《江西道地药材栀子、枳壳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经过5年的试验示范,于2005年底成功通过江西省科技厅验收,从而确定了新干县在道地中药材商洲枳壳GAP种植的领先地位。

打造品牌发展蓬勃1991年,商洲枳壳遭受了罕见的冻害。为做好原产地域保护,搞好品种的提纯、复壮,2001年,新干县建立了3个GAP种植科技示范园,2个原产地保护苗圃基地。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商洲枳壳这一中药名品得以风采重现,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至2005年底,全县有枳壳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量达1200吨。

在完善商洲枳壳丰产栽培技术之后,新干县开始着力塑造商洲枳壳这一产品品牌。为保证商洲枳壳的质量与特色,该县进一步规范商洲枳壳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在保护区域内形成符合GAP规范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为发挥商洲枳壳的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新干县于2001年注册了“商洲”牌枳壳商标。2005年6月,通过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保护办申请商洲枳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6年第60号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公告,商洲枳壳成功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深度开发任重道远据三湖镇党委副书记邓建平介绍,一到金秋10月,三湖镇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会铺晒着成片成片的枳壳。农民将这些枳壳晒干后,便直接卖给前来收购的贩子,售价大约是每公斤六七块钱,这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而卖出的枳壳最后都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当他们对枳壳进行切片、包装、贴标签或制作成中药饮片出售时,商洲枳壳已身价百倍。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新干县药材生产经营管理局局长傅福孙说。据悉,为负责全县商洲枳壳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县里专门组建了商洲枳壳中药材开发总公司,各乡镇药技站分派了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中药材技术与信息服务网络,并先后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共同组织实施商洲枳壳中药材科技项目的攻关。近年来,通过外引内联,放活经营主体,形成了商洲枳壳生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参与商洲枳壳种植的不仅有农民,还有机关干部,并且吸引了省、市有关单位干部职工和周边县市群众前来种植。全县现有固定药商120余户,流动药贩近300户,年交易额达3000余万元。

“但由于各种原因,商洲枳壳错过了很多产业升级的机会。”傅福孙认为至少有三道坎阻碍了商洲枳壳的发展。一是种植有特色无规模。除了少数几个基地管理较好外,农户的零散种植大多处在只收不管状态。二是药材贸易有人才无市场。新干县的药材贸易,自古就非常活跃,“商洲”就是因药材交易而得名。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干县的药商大部分流向他乡发展,从而制约了商洲枳壳进一步走向市场。三是药材加工有潜力无龙头。新干的商洲枳壳目前还只是卖成品,没有进行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加工链条的缺失,使得该县的商洲枳壳只能卖原料、卖鲜品,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据悉,通过引进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培育流通组织,新干县的药材生产已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而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当中的饮片生产企业将给商洲枳壳的深度开发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