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化"激辩将触发中国哲学思考
有报道称,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尝试首开“建筑风水文化”的认证培训。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学术上的魄力,这对梳理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支持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着开辟先河的示范作用。一直被视为迷信的“风水”,将在国内首开培训班,此消息一出,立即成为传媒焦点,并引发了激辩,我认为这种激辩,将对中国未来哲学走向产生触发性的影响.看风水,这个行当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但在劳动保障部新编的职业大典里,并没有“风水师”的位置。主要原因不是风水文化有什么错,而是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其文化精髓,没有做理性的整理和宣传,甚至是愚昧的反对。仿佛“风水师”就等同“巫婆神汉”,成为一种可以规范管理的行当吗?现今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委托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开展“建筑风水文化”认证培训、考核,合格者将由中心颁发证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政府将对过去被人们误解的“迷信”,进行必要的“正名”。
中国的风水文化比西方现代生态建筑学不谋而合的。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即我们的风水学比生态建筑学早生至少3000年,遗憾的是我们的如此先进的文化,被人们扣上“迷信”的帽子冷落了数十年。
风水学的精髓是强调自然与住宅的和谐与人与住宅的和谐的完美统一。同样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段,更以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其间的具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优关系。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被称为“宅”,其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释命》)。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可以理解为协调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同时建筑住宅的泥匠也有系统的套路。虽然他们肯定讲出来现代人的术语,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让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舒服,甚至更能够坚定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传统的风水学理论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为天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而“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葬经翼》);质言之,即“天不可得而为之”。“盖古有寻龙之伎术,而无造龙之匠工。功高大禹,导洪水必因山川”(《管氏地理指蒙》)。根据现代科技的成就,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所谓能量流,即能量流动,应包括太阳辐射的平衡,温度的平衡及风能、水能的集聚与转化等;而物质流,即物质循环,应包括一切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为中国文化是处于高位的人文文化,与现代科学相通是正常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怀人本身。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亦应与“天道”一致: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却可以而且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功加运作,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需要。有谓:“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寻龙择术,天道必赖于人成”(《管氏地理指蒙》);盖“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亡,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葬经翼》):“故而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管氏地理指蒙》)。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境界,她忌讳机巧的强求。我们的祖先不太注重过度机巧的物械支持人的简单生活,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正是西方现代向往的顺应自然,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作的意境。而我们的这种文明比西方现代文明,早于几千年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的高峰。为什么我们丢弃的“垃圾”,正是别人要追求的宝贝呢?这种现象不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