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中医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曹正逵 中华中医药学会

四月的井冈山,松排秀峰千重翠,竹盖宝山一片绿。我有幸受派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短短的10天,匆匆而过,但课堂上之所听、考察中之所见、访谈中之所闻,特别是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4800多革命先烈坚守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井冈山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而永恒的记忆,也激发了太多的感悟。同时,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我惊奇地发现,在近两年零四个月的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中医人及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建立了卓著功勋。

茅坪名医让私宅

上井冈必到茅坪,到茅坪必看八角楼,因为八角楼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记忆,八角楼的灯光也催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而这个八角楼的主人正是当地名中医谢池香先生。谢池香应该说是当年井冈山地区积极支持和参与革命斗争的诸多中医药人员中最值得提及的一位。他自幼跟师学医,精勤业术,悬壶乡里,德高望重,与井冈山绿林首领(后成为著名红军将领)袁文才是忘年之交。

当1927年10月袁文才迎接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到达茅坪时,这位热情而诚挚的老中医宁肯自己一家挤在窄小的老屋里,却执意将八角楼腾给毛委员住,将另一房间让给朱德夫妇居住,同时又腾出三间房子安排前委的秘书及其他工作人员使用。这是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居住时间最长的革命旧居。正是在这个谢老先生的八角楼里,毛泽东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为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建立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红军医院有中医

井冈山革命斗争是艰苦卓绝的。国民党湘赣两省政府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军事进攻,并采取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不仅生活物资极度匮乏,而更重要的是与敌军的残酷军事斗争造成红军战士的大量伤亡,伤病员的救治成为红军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这种极为困难的境况下,红军用杉木、树皮等先后盖起了红军医院,还招收了部分中医药人员(后成为医疗救治的主力)。有据可查的如:创办于井冈山斗争之初的茅坪红军医院,就有吴鹏飞、赖章达、陈金、黄少左、谢贻阶等中医药人员;创办于1928年6月的小井红军医院,就有谢秋月、李琛山等中医药人员。同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县,都有中医药人员为红军和当地群众治病疗伤,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中医中药显神通

为了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解决红军及群众的基本医疗救治问题,红军领导机关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当时毛泽东就做出明确指示:鉴于根据地缺医少药,必须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正如《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所记述的那样:“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病。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

正是在这种药品器械十分缺乏的特殊背景下,红军医务人员自制竹镊子、竹软膏刀、竹药筒等,上山采集中草药,学习民间验方,动手配制中药,用来医治伤病员。据记载,当时红军医院的中医药人员采集的金银花、土茯苓、木通、麦冬、厚朴、金樱子、车前草、五加皮等中草药近百余种。他们不仅用这些中草药进行常规治疗,而且还用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药进行器械消毒和外治枪伤;也常用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医药方法防治感冒等流行性疾病。

原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将军曾动情地讲述过自己当年两次受伤在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历:自己的伤口化脓,久治不愈,“而那些中医就把草根、青草、树皮(一些中草药)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弄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足见中医药在当时伤病救治中的特殊作用与显著疗效。

时至今日,当我们前往井冈山朱毛旧居和诸如边界工农兵政府公卖处、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瞻仰学习时,仍然都能看到当年的“中医站”内有药斗、药袋、药桌、药碾以及中草药标本。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中医药在当年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黑夜举星火,井冈是摇篮。不知多少先烈,碧血染青山。”是革命先辈、英烈们用鲜血、生命筑就了井冈山革命的千古丰碑,他们所创造的井冈山精神无疑是我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倍加珍惜并发扬光大。而当年井冈山中医人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所做的无私奉献,也应当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且必将激励我们全国的中医药工作者坚定信念,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