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案心得 > 正文 >>

电子版中医古籍的文献学考察

关键词:电子版 中医古籍《中华医典》评价

研究中医古籍,资料不足、查检繁难是一大难事。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中医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电子读物。特别是去年,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由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研发,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电子版中医古籍丛书《中华医典》(以下简称《医典》),该读物集600余部于一体,“卷帙近万,约2亿字”(《医典》前言),

其规模之巨是古籍电子读物中罕见的。其前言中自我评价该读物有四大优点:一、选目的权威性;二、资料的齐备性;三、分类的科学性;四、使用的便利性。笔者经朋友推荐使用了该电子读物后,确实给自己的中医古籍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使用中也感受到诸多不满足之处。本文就该出版物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希望能对今后电子版中医古籍的出版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主要从文本和功能两方面来探讨。

文本方面

一、选目略有不足

《医典》收书600余种,收入量较大,选择余地较宽,按说重要的医著应该网罗无遗。这也是《医典》前方中“选目的权威性”、“资料的齐备性”的具体体现。但实际上《医典》的选目也还是有些失误了。如医经部中,竟然没有单本的《灵枢经》,也没有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只有晚至清代的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和一些同样较晚出的选注本;在《伤寒论》系列中,作为《伤寒论》重要传本之一的《金匮玉函经》也未收入。似此之类,令人不免有遗珠之憾。

二、版本选择失当

正确选择版本,是古籍出版的重要原则。《医典》据前言自述,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让人看好。

其一,部分古籍选择版本有些随意。如日本医著《医心方》,在《医典》始编时,国内只有两种传本,一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日本安政本,一是某出版社刚出的一种点校本。前者无疑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后者则出得很粗糙,但前者系手抄影印本,后者则系排印本,前者不如后者好读,《医典》未加甄别就选用了后者,以至后者的大量错误全都保留了下来。例如,原书《跋》中有两个“其”子,排印本不知何故都错成了“樱愉”二字,《医典》也照错不改。

其二,《医典》所用各书都未标明所选用的版本,以至阅读中无法审核。例如《千金要方》照理应是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宋本为底本,但笔者阅读《医典》之《千金要方》至卷二十五《卒死第一》,见该篇后部次序与影宋本颇有出入,同条方的文字也有差异,且比宋本少了一方。但由于《医典》无版本记录,因而就很难断定这是电脑输录有误还是《医典》选用了别的版本。

此外,《医典》集600余部古代医籍,分为四部,每部各4张光盘,多则多矣,但具体到每个使用者,未必都需要那么多,因此,笔者建议将现有资料改为采用不同主题集合的方法分出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例如以重要经典为主题,可集唐以前十一部古医籍为一张盘;以《内经》、《伤寒》研究为主题,可集两书校注分别为一张盘;本草系列、综合性方书系列、针灸系列、基础理论系列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系列等可分别出版,这样就能使使用者各得其所。再者,即便出全集,压缩技术也应进一步提高,技术改进后完全应该减少若干张光盘。

功能方面

《医典》所提供的功能服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文本的阅读、检索、打印;一是作为基本资料的名医、名著、名方、名言以及一些系统本身的信息资料。文本的阅读以及基本资料的阅读与一般的电子文档的阅读没有什么差别,事实上和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出版物的阅读方法也没有太大差别。作为电子读物,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基于电子文本而产生的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子读物的优势,应该是电子读物出版者特别注目的方面。《医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但作为使用者,总觉得还不能满足。

一、检索功能

《医典》在文档阅读和基本资料阅读方面都提供了检索功能。运用该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查出一个词在一张光盘中的全部用例,并提供所在处的篇名以及用例总数。这给查检特定词语、文句提供了方便。除了容量巨大外,检索功能成为这套电子读物的最吸引人的方面。但这一功能也有明显不足之处:

其一,检索功能只能在一张光盘全盘资料的范围内实现。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查检一个词的时候,只能查在这一整张光盘中它出现的情况,如果一个记号语在一张光盘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检出的资料就难以利用了。针对这一问题,最好能设计出指定范围的检索功能。例如读者只要选定了书目,就如同一般电子文档中“选中”了范围,检索只在这一范围执行。这样使用起来将更方便。此外,由于光盘太多,有时又感到限于一张光盘中检索范围还太小,如何实现大范围检索,即在多张光盘上连续检索,也应在制作者考虑之中。

其二,检索条件只提供了文字检索,如果一个文句中有一个字记不准,或想找出相同的上下文中间使用有不同词语的全部情况(即查“异文”),就不能利用《医典》了。对此,最好能设计替代符查检功能。

其三,古医籍中常常有疑难字,大大超出国标字库范围。《医典》的检索功能支持“GBK”全拼字库,这样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疑难字的检索,但还有一些“特难字”,连“GBK”全拼字库也打不出,《医典》的制作者对这些字大概是造字输录的。如果读者正好想查这些字的用例,现有的检索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对此,是否可以将这部分特难字专门放在一个小字库内,读者需要检索这类字时,只要点一下按钮,弹出一个特难字库,就能找出这些特难字并复制到检索框中,从而实现特难字的检索。

此外,笔者利用《医典》的检索功能时,多次发现检索功能有漏报检索结果的情况。假定某个词在一张盘中实际出现12次,但统计结果有可能只报出9次。经翻阅,漏报的词和报出的词一样被加了红底色,也就是说,检索时其实已经检出,但统计和篇题列表时却漏列了,这恐怕是检索系统有缺陷。

二、打印和编辑功能

打印功能是《医典》原来提供的,编辑功能则是笔者希望它提供的。

理论上说,电子书籍只要能打印,就应能复制用于编辑其他文档。因此,《医典》只能打印,不能编辑,并非功能漏做了,相反,是编辑者有意藏匿了这一功能。

在电子文库的制作上,历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开放式的,提供给读者的是全功能的文档,读者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市场上有不少文史类电子出版物就是这样做的);一种是封闭式的,只提供给读者较少的使用功能,藏匿而不提供的功能主要就是编辑功能。不提供编辑功能的理由很明显,担心读者(或其他出版者)利用这一功能编其他的书,侵犯制作者的经济利益。

笔者认为,后一种思路是不对的,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读者的利益,思维上有点小家子气,其实就连经济账的算法也未必对。

从读者角度考虑,如果仅仅是简单阅读,读传统书籍比电子读物不但舒适得多,同时也方便得多。因为,传统书籍不但能读,还能写批语(例如毛泽东同志看书就喜欢写批语,如今这些批语成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材料),如果发现原书有印刷错误,还可及时作校勘,电子出版物如果允许复制后重新编辑,这些功能当然也是可以实现的。而封闭式的电子出版物剥夺了读者的这些权利,这就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潜在购买者的购实欲。事实上,任何一本书都难保证一个错字没有,笔者在利用《医典》时,就曾发现几处文字错误,但无法改正(不过平心而论,这套大部头的电子读物错字确实不算多)。

从制作者角度考虑,用藏匿编辑功能的方法保护自己,虽然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思路未免过时了。首先,制作者所用的加密技术恐怕不会是太高的,如果真的是其他电子出版者想盗用,找一两个高手来解密,我想不会是太难的事;其次,即使是一般读者,没有能力去解密,但如果他需要用一部分盘资料做成文档,那么利用打印出的文档,再用扫描仪回制成电子文档,也非难事。再者,在全国的读者中,真有编书机会的能有几人?为了有限的几个可能侵权(其实利用电子文库复制、编辑书籍,可以比同利用传统书籍复制、编辑书籍,也未必就是侵权)的人,却向全体读者设置障碍,恐怕不太妥当。相反,如果是全开放读物,不过是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写论文时会摘引一些片断而已,作为制作者,为读者提供这一点儿便利又有什么损失可言?实际上可能反而会因为系统的开放而激发起一部分人的购实欲。如果这样来考虑问题,设计的是开放式的电子读物,制作者的经济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望大幅度增加。

此外,还有一些介于上述两种思路之间的制作思路,即既不全面开放,也不全面封闭,而是部分提供比纯阅读多一些的功能。如大型古籍电子读物《国学宝典》,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当读者要求检索某一词语时,系统会自动提供载有该词语的全部段落,形成电了卡片,读者可根据需要选取这些卡片用于复制、编辑,这就为一般用户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样的做法中医学电子读物也是可以借鉴的。

综合以上意见,光盘文献的发展宜用开放的、方便应用的系统,在文本的质量方面还要有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电子读物。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沈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