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茸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草茸
赤胶、紫胶、紫梗、棒状虫胶、胶质紫草茸
胶蚧科昆虫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在树枝上所分泌的树脂状胶质。待成虫成熟后采胶。一般在7~8月间进行,将采回的胶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铺成厚度不超过15~20厘米的一层,并在最初几天内每日翻动一次,以后可以2~3天一次,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苦,寒。
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斑疹不透,疮疡肿毒。
1.5~3钱。
(1)紫草茸有异物同名问题,用发痘疱的紫草茸应为根头有白毛的紫草,亦即紫草之带嫩苗者,而非紫胶。
《中药大辞典》:紫草茸
赤胶(《吴录》),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
《本草逢原》
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紫胶虫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大叶榕、小叶榕等树。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紫胶虫,又名:胶虫。
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触角细小,不易见。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毫米,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
此虫1年发生两代。幼虫分别于每年4~5月和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爬到寄主树的树枝上聚集,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盖体外。初分泌的紫胶似稠粘的半流质,干燥后为坚硬固体。随着胶虫生长发育,泌胶愈来愈多,乃至各虫体相互连成一片。雌雄虫都在其固有的胶壳内发育。
呈半圆柱状,长短宽狭不一,长3~10厘米,宽1~1.5厘米。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可折断。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长卵形或圆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遇热则软化而粘,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及油桐酸等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虫漆蜡醇等与虫漆蜡酸、紫胶虫酸等所组成的酯。色素主为虫漆酸,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拣去杂质,除去残留木枝,筛去灰屑。
苦,寒。
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③《中药志》:"苦,寒。"
孕妇忌服。
清热,凉血,解毒。治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肿毒。
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疮生肉。"
②《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③《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内服:煎汤,0.5~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①治产后血运,狂言失志:紫矿一两。为末,酒服二钱匕。(《徐氏家传方》)
②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紫矿散。)
③治齿缝出血:紫矿、乳香、麝香、白矾等分。为末,掺之,水漱。(《卫生易简方》)
①《本经缝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②《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解药中,研加四、五,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标紫草茸色淡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手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
《中药大辞典》:紫草茸
赤胶(《吴录》),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
《本草逢原》
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紫胶虫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大叶榕、小叶榕等树。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紫胶虫,又名:胶虫。
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触角细小,不易见。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毫米,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
此虫1年发生两代。幼虫分别于每年4~5月和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爬到寄主树的树枝上聚集,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盖体外。初分泌的紫胶似稠粘的半流质,干燥后为坚硬固体。随着胶虫生长发育,泌胶愈来愈多,乃至各虫体相互连成一片。雌雄虫都在其固有的胶壳内发育。
呈半圆柱状,长短宽狭不一,长3~10厘米,宽1~1.5厘米。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可折断。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长卵形或圆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遇热则软化而粘,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及油桐酸等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虫漆蜡醇等与虫漆蜡酸、紫胶虫酸等所组成的酯。色素主为虫漆酸,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拣去杂质,除去残留木枝,筛去灰屑。
苦,寒。
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③《中药志》:"苦,寒。"
孕妇忌服。
清热,凉血,解毒。治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肿毒。
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疮生肉。"
②《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③《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内服:煎汤,0.5~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①治产后血运,狂言失志:紫矿一两。为末,酒服二钱匕。(《徐氏家传方》)
②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紫矿散。)
③治齿缝出血:紫矿、乳香、麝香、白矾等分。为末,掺之,水漱。(《卫生易简方》)
①《本经缝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②《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解药中,研加四、五,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标紫草茸色淡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手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
加杰(藏药名)
本品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的雌体寄生于豆科檀属DalbergiaL.f.和梧桐科火绳树属Eriolaenea DC.等为主的多种植物的树干上,所分泌的胶质物。
本品呈不规则的半圆柱状,长1~7cm,宽1~1.5cm,表面红黄色或紫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小虫眼及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并凹入成沟,边缘钝圆。质硬而脆,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其内常见白色粉末或紫黑色虫之尸体。气微,味微涩。
置通风干燥处。
除去杂质。
本品遇热即软化熔解,并放出大量气泡而体积膨胀;燃烧时产生黑烟和特臭。
甘、咸,平。
消毒,止血,活血化瘀。用于血痨热,肿毒恶疮,瘀血不化。
1.5~6g。
《中华本草》:紫草茸
赤胶、 紫铆、紫矿、 紫梗、紫胶、虫胶、
出自《本经逢原》。
1.《唐本草》:紫矿,紫色如胶。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树名渴廪,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吴录》谓之赤胶。
2.《纲目》:紫矿,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
药材基源: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干燥胶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cifer lacca Kerr.
采收和储藏:伤脑筋刀紫胶剥下,除去杂质,平摊放在阴凉通风地方,厚度不超过15cm。要经常翻动,使之干燥不结块。
生态环境:害生于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酸香、大顺榕、小叶榕等树上,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兽体外。雄虫泌胶量很少,主要依靠雌虫泌胶。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紫胶虫,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紫色,深藏于胶质中。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体小,分有翅和无翅两型。有翅型体长1mm,宽0.4mm,紫红色。翅膜质。复部8节,腹端着生一角质化的阴茎鞘,两侧各具一根白蜡丝。无翅型体长2-3mm。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
性状鉴别,本品呈半圆柱状,长短宽狭不一、长3-10cm,宽1-1.5cm。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可折断。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和卵形或圆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遇热则软化而发粘。
棒状虫胶含树脂70%-80%,蜡6%-7%,色素4%-8%。虫胶树脂可分硬、软两种,硬树脂占70%,其中纯虫胶树脂占10%。由于虫胶树脂易聚合,故每分子虫胶树脂主要由4分子匝烯酸,即由3他子紫草茸醇酸(jalaric acid)或表虫胶酸(epishellolic acid)和1分子紫草茸酸(laccjialaric acid)或表紫草茸虫胶酸(epilaqccishellolic acid)和4分子油桐酸(aleuritic acid)所组成的多酯,也有含3分子或5分子萜烯酸的。软树脂他离得四种纯的萜烯酸,即紫草茸酸酯(laccijalaric ester),紫草茸醇酸酯(jalaric ester)Ⅰ,紫草茸酸酯Ⅱ和紫草茸醇酸酯Ⅱ。后两者为供生产硬树脂的原料。色素主要含虫胶红酸(laccaic acid)A1、A2(熔点>300°)、B、C、D及虫胶红素(erythrolaccin)。蜡为二十五醇、三十二醇与二十酸、三十二酸所组成的酯。
《雷公 炮炙论》:“俗使,先研作粉,重筛过……”现行,取原药材,除除梗及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成小块。
肺;肝经
味甘;咸;性平
孕妇慎服。
清热;凉血;解毒。主麻疹、斑疹不透;月经过多;崩漏;疮疡;湿疹
内服:煎汤,3-1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熬膏涂敷。
①治产后血运,狂言失志: 紫矿一两。为末,酒服二钱匕。 (《徐氏家传方》)②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紫矿散)③治齿缝出血: 紫矿、乳香、麝香、白矾等分。为末,掺之,水漱。 (《卫生易简方》)
1.《本经逢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被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2.《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解药中,研加四、五分,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标紫草茸色谈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手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
3.《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创生肉。
4.《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5.《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