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斩龙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斩龙草

【 拼音注音 】
Zhǎn Lónɡ Cǎo
【 别名 】

大蓬蒿、额河千里光

【 来源 】

菊科千里光属植物羽叶千里光Senecio argunensis Truc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性味 】

微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毒蛇咬伤,蝎、蜂蛰伤,疮疖肿毒,湿疹,皮炎,急性结膜炎,咽炎。

【 用法用量 】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熏洗。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斩龙草

【 拼音注音 】
Zhǎn Lónɡ Cǎo
【 别名 】

千里光(《新疆中草药手册》)。

【 出处 】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羽叶千里光带根全草。夏季采收。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荒草地、林边,喜阴湿地。分布我国东北以至华南等地。

【 原形态 】

羽叶千里光,又名:阿贡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多数呈细索状,弯曲。茎直立,单生或丛生,有纵细纹,无毛或于先端稍有白色细毛,上部多分枝。叶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淡;基部叶有柄,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花后脱落;中部叶无柄,椭圆形,长8~10厘米,宽4~6厘米,羽状深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或齿裂,先端尖;上部叶椭圆状披针形至线形,边缘作不规则的羽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基部有多数线形小苞;苞片长椭圆形,边缘膜质;舌状花冠黄色,长7~10毫米;管状花长约6毫米,裂片长约1毫米。瘦果椭圆形,平滑。

【 归经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经。"

【 性味 】

苦,寒,有毒。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寒,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治痢疾,瘰疬,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痈肿疮疖,湿疹,皮炎。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蛇、蝎、蜂咬螫伤。"

②《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清肝明目。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疮疖痈肿,湿疹,皮炎,毒蛇咬伤。"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治目赤肿痛,瘰疬,痒疹,腹痛下痢。"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复方 】

①治痈疮红肿,淋巴结核:羽叶千里光配薄荷,小毛茛捣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羽叶千里光五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赤痢腹痛:羽叶千里光配鼠曲草,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④治蛇、蝎、蜂咬螫伤:斩龙草茎、根二至三两,水煎服;另以鲜斩龙草嫩枝叶二至四两,捣敷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斩龙草

【 拼音注音 】
Zhǎn Lónɡ Cǎo
【 别名 】

千里光、大蓬蒿

【 英文名 】
Herb of Argun Groundsel
【 出处 】

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羽叶千里光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ecio argunensis urcz.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钱用或扎成把晒干。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山坡、林缘、溪岸、喜,喜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 原形态 】

羽叶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柱根缩短,须根多事细索状,并有歪斜的地下茎。地上茎直立,单生或丛生,有纵细纹,无毛或于先端有白色细毛,上部多分枝,向外展开。基生叶成莲座状,花后脱落,有柄,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无毛或仅沿中脉处有毛;中部叶无柄,椭圆形,长6-10cm,宽3-6cm,羽状深裂,裂片约6对,条形,全缘或有1-2小裂片或齿,先端尖或钝,上面近无毛,下面色浅而被疏蛛丝状毛;上部叶小,椭圆状披针形至条形,边缘作不规则的羽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伞房状;梗细长,有细条形苞叶;总苞片近钟状,长约5-6mm,外面有条形苞片;总苞片1层,约13个,条形,先端尖,边缘膜质,背面被蛛丝状毛;舌状花10余个,黄色,舌片条形;筒状花多数;缘花舌状,1层,雌性,长7-10mm,先端具不明显齿裂;盘花管状,多层,两性,长约6mm,先端5裂。瘦果,椭圆形,有纵沟;冠毛白色,长约5mm。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茎两侧和下面生多数共同棕以或红棕色细根,根直径约1mm,质脆易断。茎圆柱形,直径0.3-0.6cm。上部多分枝;表面黄色,具明显纵条纹,宇航局被蛛丝状毛;质硬而脆,折断面见髓部大,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羽状分裂,背面具短毛或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呈伞状排列,总序梗细长,花黄以或黄棕色。瘦果圆柱形,冠毛污白以,长约5mm。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绿、老梗少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地上部分含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全缘干里光碱(integerrimine),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奥氏千里光碱(otosenine),芝麻菜叶千里光碱(erucifoline),21-羟基全缘千里光碱(21-hydroxyintegerrimine)[1]。千里光宁碱N-氧化物(senecionine N-oxide),千里光菲灵碱 N-氧化物(seneciphyllinm N-oxide)等生物碱。

【 性味 】

味微苦;性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主痢疾;咖啡肿痛;目赤;痈肿疮疖;瘰疬;湿疹;疥癣;毒蛇咬伤;蝎蜂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用至9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 各家论述 】

1.《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蛇、蝎、蜂咬螫伤。

2.《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清肝明目。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疮疖痈肿,湿疹、皮炎,毒蛇咬伤。

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治目赤肿痛,瘰疬,痒疹,腹痛下痢。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