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香椿子

《中药大辞典》:香椿子

【 拼音注音 】
Xiānɡ Chūn Zǐ
【 别名 】

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花(《四川中药志》),春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 出处 】

《东北药植志》

【 来源 】

为楝科植物香椿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 生境分布 】

主产四川。

【 原形态 】

植物形态详"椿白皮"条。

【 性状 】

干燥果实,长2.5~3.5厘米。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毫米,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 归经 】

《四川中药志》:"入肝、肺等经。"

【 性味 】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无毒。"

【 功能主治 】

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 复方 】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香椿子

【 拼音注音 】
Xiānɡ Chūn Zǐ
【 别名 】

椿树子、香椿铃、香铃子。

【 英文名 】
Fruit of Chinese Toona
【 出处 】

出自《东北药植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 原形态 】

香椿 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 性状 】

干燥果实,长2.5-3.5cm。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mm,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以完整、干燥者为佳。

【 归经 】

肝;肺经

【 性味 】

辛;苦;温

【 功能主治 】

祛风;散寒;止痛。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 6-15g;或研未。

【 复方 】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 各家论述 】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2.《四川中药志》: 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