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全国中草药汇编》:虾

【 拼音注音 】
Xiā
【 来源 】

甲壳纲长臂虾科沼虾(青虾、河虾、大头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秀丽白虾Palaemon exopalaemon modestus (Heller);中华小长臂虾P. sinensis Solland;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日本毛虾A. japonicus,以入药。

【 生境分布 】

全国大部分地区。

【 性味 】

甘,温。

【 功能主治 】

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为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治阴疽、恶核,寒性脓疡(包括骨结核)流脓、流水、久不收口者:活虾肉7~10只,生黄芪3钱,同煮汤服。

治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小茴香1两,炒研末,生虾肉3~4两,捣和为丸,黄酒送服,每服1~2钱,每日2次。

治妇女产后乳汁缺少:活虾适量,微炒,以黄酒拌食,连吃2~3天。

治小儿麻疹,水痘:活虾煮汤服,能促其早透早回,经过顺利,并可减少并发症。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虾

【 拼音注音 】
Xiā
【 出处 】

《别录》

【 来源 】

为长臂虾科动物青虾等多种淡水虾全体

【 生境分布 】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 原形态 】

青虾(《纲目》)

体形粗短,长4~8厘米,有青绿色及棕色斑纹。头胸部较粗大,头胸甲前缘向前延伸呈三角形突出的剑额,上缘平直,具11~14齿,下缘具2~3齿。剑额两侧具有柄的眼1对。头部附肢5对,第1、2对成细长鞭状的触角,余3对变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为口器之组成部分。胸部有附肢8对,前3对成颚足,亦为口器的一部分,其他5对为步足,第1对及第2对步足,钳状,其中第1对甚小,第2对雄者特别强大,超过体的长度;雌者较短,仅为体长的3/4或5/6。后3对步足形状相同,末端均呈爪状。腹部7节,分节明显,腹甲在分节处柔软而薄,能弯曲自如。腹部附肢6对,第6对为尾肢,甚宽大,与尾节组成尾鳍。尾节短于尾肢,末端甚窄,末缘中央呈尖刺状,后缘各具小刺2个,尾节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

生活于淡水湖沼、河流中,常栖息于多水草的岸边。食性很杂,喜食小动物尸体或水草。

【 化学成分 】

青虾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1克,蛋白质16.4克,脂肪1.3克,碳水化物0.1克,灰分1.2克,钙99毫克,磷205毫克,铁1.3毫克,维生素A_26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7毫克,尼克酸1.9毫克。

【 药理作用 】

犬静脉注射青虾肉提取物,可使淋巴中蛋白浓度升高、凝固性下降,胸导管淋巴流量显着增进,血浆中有磷酸腺甙类(ATP)出现,而组织胺之增加不显着。

【 归经 】

入肝,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 性味 】

甘,温。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温,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温。"

【 注意 】

《食疗本草》:"动风,发疮疥。"

【 功能主治 】

补肾壮阳,通乳,托毒。治阳痿,乳汁不下,丹毒,痈疽,臁疮。

①孟诜:"小儿患赤白游肿,捣碎敷之。"

②《本草拾遗》:"主五野鸡病。"

③《纲目》:"作羹,治鳖瘕,托痘疮,下乳汁,法制壮阳道,煮汁吐风痰,捣膏敷虫疽。"

④《食物宜忌》:"治疣去癣。"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撒。

【 复方 】

①补肾兴阳:虾米一斤,蛤蚧二枚,茴香、蜀椒各四两,并以青盐化酒炙炒,以木香粗末一两,和匀,乘热收新瓶中密封,每服一匙,空心盐酒嚼下。(《纲目》)

②宣吐风痰:连壳虾半斤,入葱、姜、酱煮汁,先吃虾后吃汁,紧束肚腹,以翎探引取吐。(《纲目》)

③治无乳及乳病:鲜虾米一斤,取净肉捣烂,黄酒热服,少时乳至,再用猪蹄汤饮之,一日几次,其乳如泉。(《纲目拾遗》虾米酒)

④治痈疽肿毒:虾,新瓦上焙干研末掺患处。(《泉州本草》)

⑤治血风臁疮:生虾、黄丹,捣和贴之,日一换。(《濒湖集简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