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粟米泔汁

《中药大辞典》:粟米泔汁

【 拼音注音 】
Sù Mǐ Gān Zhī
【 出处 】

《唐本草》

【 来源 】

为淘洗粟米所得的泔水。

【 注意 】

《本草拾遗》:"浸米至败者损人。胃冷者不宜多食。"

【 功能主治 】

①《唐本草》:"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臭泔止消渴尤良。"

②《本草拾遗》:"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

【 复方 】

治疳疮月蚀:泔淀敷之。(《纲目》)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粟米泔汁

【 拼音注音 】
Sù Mǐ Gān Zhī
【 英文名 】
Millet Juice, Water in which millet has been washed
【 出处 】

出自《唐本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经淘洗所得的泔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 生境分布 】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 原形态 】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 归经 】

脾;胃经

【 性味 】

甘;凉

【 注意 】

《本草拾遗》:浸米至败者损人。 胃冷者不宜多食。

【 功能主治 】

清热止泻;止渴;杀虫敛疮。主霍乱;泻痢;消渴;疮疥

【 用法用量 】

内服:饮适量。外用:适量,洗或湿敷。

【 复方 】

治疳疮月蚀: 泔淀敷之。(《纲目》)

【 各家论述 】

1.《唐本草》: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 臭泔止消渴尤良。

2.《本草拾遗》: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