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水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蕨

【 拼音注音 】
Shuǐ Jué
【 别名 】

岂、水松草

【 来源 】

蕨类水蕨科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Brongn.,以全草入药。

【 生境分布 】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 性味 】

甘、淡,凉。

【 功能主治 】

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止血。主治胎毒,痰积,跌打,咳嗽,痢疾,淋浊。外用治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0.5~1两,水煎服。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水蕨

【 拼音注音 】
Shuǐ Jué
【 别名 】

荳(《吕氏春秋》),龙须菜(《植物名实图考》),龙牙草、水松草、水铁树、水扁柏(《广西药植名录》)。

【 出处 】

《纲目》

【 来源 】

为水蕨科植物水蕨全株

【 生境分布 】

生于池沼、水田或水沟的淤泥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厘米,绿色,多汁。根茎短而直立,以须根固着于淤泥中。叶2型,无毛,不育叶的柄长10~40厘米,圆柱形,肉质,叶片直立或漂浮,狭矩圆形,长10~30厘米,宽5~15厘米,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宽约6毫米;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厘米,宽10~22厘米,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约2毫米。边缘薄而透明,反卷达于主脉,主脉两侧的小脉联结成网,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能育叶裂片的网脉着生,稀疏,棕色,幼时为反卷的叶缘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

【 性味 】

①《纲目》:"甘苦,寒,无毒。"

②《华南千种草药》:"甘淡,凉。"

【 功能主治 】

活血,解毒。治痞积,痢疾,胎毒,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散毒。"

②《海南植物志》:"茎叶治胎毒,消痰积。"

③《华南千种草药》:"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 复方 】

治腹中痞积:水蕨,淡煮食。下恶物。忌杂食一月余乃佳。(《卫生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水蕨

【 拼音注音 】
Shuǐ Jué
【 别名 】

龙须菜、龙牙草、水松草、水铁树、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 英文名 】
Herb of Floating Fern, Herb of Oriental Water Fren
【 出处 】

出自《纲目》。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Acrostichum thalictroides L.;Ceratopteris siliquosa(L.)Cope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条收,洗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池塘浅水处、水田或浅水沟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cm,绿色,多汁。根茎短而直立,以须根固着于淤泥中。叶2型,无毛,不育叶的柄长10-40cm,圆柱形,肉质,叶片直立或漂浮,狭矩圆形,长10-30cm,宽5-15cm,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宽约6mm;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2cm,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约2mm,边缘薄而透明,反卷达于主脉,主脉两侧的小脉联结成网,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能育叶裂片的网脉着生,稀疏,棕色,幼时为反卷的叶缘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茎短,密生须根。叶二型,无毛。营养叶狭短圆形,长10-30cm,宽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宽约6mm;孢子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0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气微,味甘、苦。

【 化学成分 】

含较多的β-胡萝卜互(β-carotene)。

【 归经 】

脾;胃;大肠经

【 性味 】

甘;苦;寒;无毒

【 注意 】

忌杂食一月余乃佳。

【 功能主治 】

消积;散瘀;解毒;止血。主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失损伤;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 】

1.《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散毒。

2.《海南植物志》:茎叶治胎毒,消痰积。

3.《华南千种草药》: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 摘录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