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水仙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仙

【 拼音注音 】
Shuǐ Xiān
【 别名 】

水仙花

【 来源 】

石蒜科水仙属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以鳞茎入药。春秋采集,洗去泥沙,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 性味 】

苦、辛,寒。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

【 用法用量 】

3~4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水仙

【 拼音注音 】
Shuǐ Xiān
【 别名 】

金盏银台

【 英文名 】
Bulbus Narcissi Chinensis
【 来源 】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的鳞茎。春、秋采挖较佳。将鳞茎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 生境分布 】

多栽培于花圃、家庭中。主产广东、福建。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cm,宽1~1.8cm,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到长;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花香,直径2。5~3cm,花被高脚碟形,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 性状 】

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4~5cm。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白色瓣片(鳞片)。质地轻。

【 化学成分 】

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 性味 】

性寒,味甘、苦;有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 备注 】

水仙的花亦供药用。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