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山黄豆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

【 拼音注音 】
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 别名 】

螃蟹眼睛

【 来源 】

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或根入药。

【 生境分布 】

四川。

【 性味 】

苦、平。

【 注意 】

多用可使人声哑,切宜注意。

【 功能主治 】

祛风,解热。主治小儿肺热咳嗽,各种惊风。

【 用法用量 】

小儿1~3钱,宜注意。成人0.5~1两。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黄豆藤

【 拼音注音 】
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 别名 】

螃蟹眼睛(《四川中药志》)。

【 出处 】

《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茎叶。全年可采。

【 生境分布 】

生于竹林中及山路旁。

【 原形态 】

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与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侧生小叶卵形,长3-7.5厘米,宽1.5~4.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均渐尖,叶脉基部3出,叶片被柔毛,上面稀疏,下面较密,并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黄色,长8~11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雄蕊10,2体,花药一式;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有胚珠2枚。荚果红紫色,短矩形、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花果期6~8月。

【 性味 】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涩,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苦,性平,无毒。"

【 注意 】

《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 功能主治 】

①《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

②《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黄豆藤

【 拼音注音 】
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 别名 】

螃蟹眼睛、古眼风、三叶豆。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Rhombicleaf Rhynchosia
【 出处 】

出自《四川中药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中及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

【 原形态 】

菱叶鹿藿 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或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近菱状卵形,长4-10cm,宽2-5cm,叶脉由基部3出,叶片两面被柔毛,并有腺点;侧生小叶偏卵形,长3-7.5cm,宽1.5-4.5cm。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冠黄色,长8-11mm;花萼钟状,5裂;雄蕊10,二体,花药1室;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胚珠2。荚果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红紫色,被短柔毛。种子2颗。花、果期6-8月。

【 归经 】

心;肺经

【 性味 】

味苦;涩;性凉

【 注意 】

《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 功能主治 】

祛风清热;定惊解毒。主风热感冒;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心悸;乳痈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

【 各家论述 】

1.《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2.《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 摘录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