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桐子
【 拼音注音 】
Shān Tónɡ Zǐ【 别名 】
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
【 来源 】
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药。
【 生境分布 】
贵州。
【 性味 】
辛,平。
【 功能主治 】
生新解毒。主治骨折,狂犬咬伤,骨结核。
【 用法用量 】
根1两。皮0.5~1两,煮糯米粥吃。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山桐子
【 拼音注音 】
Shān Tónɡ Zǐ【 别名 】
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
【 出处 】
《贵州民间药物》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尼泊尔野桐的根或树皮。秋季采收。
【 生境分布 】
生于杂木林中。
【 原形态 】
落叶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平滑,嫩枝有黄色毛。叶互生,多丛集于枝端;叶柄长8~14厘米,具黄色毛,嫩叶带红色;叶片阔卵形,长12~18厘米,宽13~16厘米,先端尾状突尖,基部圆形或截形,有腺体1对,边缘微波状,下面散生黄色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蒴果椭圆形,具黄色毛;种子黑色,半圆形。
【 性味 】
性平,味辛。
【 功能主治 】
根:治骨折、骨结核,二至三两捣烂敷。树皮:治狂犬咬伤,一至二两煮糯米粥吃。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