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中医药材 > 正文 >>

红色新月蕨

【 拼音注音 】
Hónɡ Sè Xīn Yuè Jué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红色新月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nephrium lakhimpurense(Ros.)Holtt.[Dryopteris lakhimpurensis Ros.;Abacopteris rubra(Ching)Chi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或沟溪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 原形态 】

植株高100-150cm。根茎长而横生,顶部疏被早落的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粗壮,长50-70cm,禾秆色;叶片薄纸质,卵状披针形,长40-70cm,宽30-40cm,两面无毛,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互生,斜向上,阔披针形,长约25m,宽4-6cm,先端渐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圆形或圆楔形,全缘或略呈波状,顶生羽片同形且同大,干后变红色或褐红色;叶脉网状,侧脉多数,在侧脉间形成2行斜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幼时圆形,背生于小脉中部或稍上处,在侧脉间排成整齐的2行,偶有汇合成新月形;无囊群盖。

【 性味 】

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主疔疮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 摘录 】
《中华本草》